古树茶叶
1667年,让云南茶第一次被世界所知,是一位跨越宗教与科学两界的奇才,梵蒂冈博物馆的创建人及第一任馆长、罗马天主教廷的首席博物学家,德国籍传教士阿塔纳斯.基歇尔。这是一位影响梵蒂冈历史的大人物。
历史的当时,他坐在梵蒂冈博物馆内,喝着传教士从东方带给他的中国云南古树茶,他被这种香息沁脾、深甘润嗓的古植物叶子吸引。他细细的研究普洱茶叶,很快决定将它收至在巨著《图说中国》中。
当时欧洲的文化,完全掌握在教会手中。之后,梵蒂冈博物馆在意大利罗马。出版了有关中国的巨著《图说中国》,以图说的形式将中国介绍世界。在历史上,由教会介绍中国,这是首次。
《图说中国》书中附有大量细致精准的铜版画,并对一事一物都有详尽说明。其中一幅专门介绍了云南南部的茶树,图中的茶树不高,但是硕大,有茶花正在开放。不远处半张竹席上堆放着青叶,疑似人们正在晾晒茶叶。
文中使用了茶的中文译音Cha,而不是英文的tea。这幅云南茶树图,也是首次外国人对于中国茶的介绍。基歇尔馆长从未踏足过中国,又局限于当时西洋人对茶与茶花的了解尚浅,所制版画能否完全准确,不得而知,但是他用渊博的知识知道,从中国云南通往欧洲有条专门的茶马古道,也是商道,在打通中西交流文化。
在这本洋洋大观的巨著里,他们只选择了这幅中国云南茶树图。
“云南茶树”铜版画,可能是有史以来的第一张云南普洱茶图。很长一段时间,无形之中给西方社会两个下意识的认知,中国只有云南才有茶,盛产茶叶的中国,只有云南茶最好。不然,梵蒂冈博物馆权威者在《图说中国》中,为什么偏偏只选了云南茶树介绍?
350多年前,那位梵蒂冈博物馆的创建人、罗马天主教廷的首席博物学家,坐在梵蒂冈辉煌的博物馆工作间,想是喝过中国云南的茶,才有如此的判断。
那时候,在神秘的东方,中国茶马古道是一条神奇的文化之路。
茶马古道沿途皆高峰耸云、大河排空、崇山峻岭、河流湍急、野林密布。祖祖辈辈骑着铁掌马蹄的茶商,穿越瘴气、野兽、野虫满天满地的热带雨林,横穿整个青藏高原东缘横断山脉气候恶劣的地区……这是世界上地形最复杂和最独特的高山峡谷,故其崎岖险峻和通行之艰难,亦为世所罕见,在世界的文明古道中当首屈一指。
后人称为的茶马古道,是世界上最昂贵的商业行为,而茶是世界上最为昂贵的植物商品。如果说西双版纳的历史文明,在一片茶叶上展开也不为过,几百年、千年的植物古茶树,都将记录它的历史风霜。茶叶走进全世界的千家万户,是从茶马古道开始。茶道之路是西双版纳文明之路。茶马古道源于古代西南边疆的茶马互市,兴于唐宋,盛于明清,二战中后期最为兴盛。
官方确定的茶马古道分为川藏、滇藏两路,连接川滇藏,延伸入不丹、锡金、尼泊尔、印度境内,直到西亚、西非红海海岸。
滇藏路线是:西双版纳-普洱-大理-丽江-香格里拉-德钦-察隅-邦达-林芝-拉萨。到达拉萨的茶叶,经喜马拉雅山口运往印度加尔各达,大量行销欧亚,使得它逐渐成为一条国际大通道。
西双版纳是茶马古道的源头。经西双版纳、川藏茶道至拉萨,全长约二千八百公里,所过驿站无数、海拨几千米以上的高山几百座,全程非五、六个月的时间不能到达。
清人对茶马古道之险峻崎岖有生动的描述,焦应旂的《藏程纪略》记:坚冰滑雪,万仞崇岗,如银光一片。俯首下视,神昏心悸,毛骨悚然,令人欲死……是有生未历之境,未尝之苦也。茶道通行之艰难,可见一斑。
其二,茶马古道沿线为高寒地冻,常年氧气稀薄,气候变幻莫测。清人所记沿途有瘴气、令人欲死之现象,实乃严重缺氧所致之高山反应,古人因不明究竟而误为瘴气。茶马古道沿途气候更是所谓一日有四季,一日之中可同时经历大雪、冰雹、烈日和大风等,气温变化幅度极大,是人类无法预测的。
一年中气候变化则更为剧烈,民谚曰:正二三,雪封山;四五六,淋得哭;七八九,稍好走;十冬腊,学狗爬。
其行路之艰难可想而知,千百年来,茶叶正是在这样人背畜驮,历尽千辛万苦而运往藏区各地,运往欧亚大陆。《明史.食货志》载:自碉门、黎、雅抵朵甘、乌斯藏行茶之地五千余里。如此漫长艰险的高原之路,使茶马古道堪称世界上通行难度最大的道路。
为了疏通从西双版纳茶山到思茅的运茶驿道,从道光二十五年(公元1845年)始,修筑了从西双版纳易武到思茅的道路,铺青石路六尺宽,一共用了六年的时间才完成这项工程。
学者江应梁在《傣族史》记载:自倚邦通至普洱的运茶石板大道,长达五百余里。茶市有江内江外两区,江内区以易武为中心,江外区以勐海为中心,江内以制造圆饼茶为主,或称七子圆,即一般所谓的普洱茶,销全国各地外,外销缅甸、泰国、马来西亚、香港。江外以制藏庄紧茶即砖茶为主,运销西藏、印度、尼泊尔、不丹、缅甸等地。
倚邦茶马古道遗址
在一段惊心动魄的历史时期,沉重的马蹄声和铃声磕击古老古茶小镇的青石板、磕击密不透光、热带雨林中一线古道,那是一条狭窄的神奇的古道,多种物种在古道沿线四季疯狂生长。
青石路六尺宽的茶马古道,一直牵动着这里的文化发展历程,为人类文明及多样物种文明打开的一条坎坷捷径。物种多样性的原种争夺,在物种枝繁叶茂的世界,国际国内物种争夺战一直暗流凶涌,从未消失。
普洱茶的发展,极大的推动中国植物文明在人类社会被使用的进程。经过千年的历练,古山上的古茶树经过现代社会的关注,那些已经发展起来的品牌茶叶,随着价值的提升,从某种程度上,己担当货币交换作用。
老普洱茶
从现实的角度,它们成为了古老山区农民赖以生存及脱贫致富的优势产业。全面提升茶产业整体经济效益,对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茶叶成为了被人类钟爱昂贵的植物,也成为茶民美好生活的向往。而生存其中的山民,都会在春天来临之际,在古老的茶树前,祈祷神灵祈求丰收,风调雨顺,求得釆得更多更好的茶。
作为植物茶,是何时被人类驯化?早期世纪,中国茶是否是茶原种树产地,一直存在争议。我们缺乏植物文化与商贸文化详细的佐证。目前,人们依旧在佐证这种传奇。
周重林、李乐骏在著作《茶叶江山》中有过这样的阐述:1831年,英国军人查尔顿也在阿萨姆发现了土产茶树,他同样把茶树寄给了瓦立池,说这种茶,晒干后有中国茶的香气,苏迪亚人将这种茶树叶子晒干,然后冲泡当饮料饮用。
这份植物标本很快死了,植物园也拒绝承认其为茶树。1834年,查尔顿又从苏迪亚寄了一些植物到加尔各答,说这种茶树生长范围很广。在从这里到离这里一个月路程之外的中国云南之间的各个地区,到处都可以见到处于野生状态的这种植物。
这一年,英国茶叶委员会成立了,他们迫切地想在中国之外的地方开辟茶园。他们认为茶对大英帝国农业和商业资源来说,是最为重要和最有价值的一项发现。确信,通过恰当地管理,这种新发现的茶树,完全可以成功地应用于商业种植,因此目标将在不久的将来得到完全的实现。
查尔顿发现茶树最重要的价值在于,这是在中国境外的发现,尤其关键的是,茶叶再也不是中国的独有之物,他们深知其中的意义。日本不过是移植了中国的茶树,但印度本土就有茶树,这就能从根源上掐断茶与中国的关联。
英国人的这一发现和野心,并没有获得国际社会广泛的认同,至少美国人就不认同。1935年,乌克斯在他风靡全球的《茶叶全书》里,坚持认为中国是茶树起源地。世界上也有不少人认为,茶叶原产地是中国。
1892年美国人瓦尔希的《茶的历史及奥秘》,1893年法国人金奈的《植物自然分类》书中,记录了二战期间,戴高乐将军称对英联络官弗瑞德.甘普尔,是第一个把云南茶引入法国的人。1960年,苏联人杰莫哈节的作品中《论野生茶树进化因素》中,都持茶叶原产地是中国的观点。
从英国人宣布印度是世界茶树起源地后,中国人直到1922年,才有最自己权威的声音。中国农学家、农业经济学家吴觉农等在《茶树原地考》著作中剖析反驳,谈的更多是饮茶史,而非植物茶学意义上的物种起源史。尽管这样,因为有他的观点,有了后来无数前往云南寻找古茶树的继承者。
吴觉农被誉为中国当代茶圣,其所著的《茶经述评》,成为当今研究陆羽《茶经》最权威的著作。他还最早论述了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创建了中国第一个高等院校的茶业专业和全国性茶叶总公司。
1958年,英国皇家植物园的罗伯特.西利写作《对山茶属分类的修正》时,提出了世界上有两种茶树种类,一是中国茶树,二是阿萨姆茶树。但这个说法也未获得世界认可。这是一个永远不可更改的痛。植物的拉丁学名一旦完成,就会终生不会修改。现在的云南大叶种茶叶,学名叫阿萨姆种,不是普洱茶。这是英国植物学家马斯特思,于1884年根据印度大叶种茶树命名的。
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随葬品中有茶叶,还有记载有茶的别称“槚”的简文和帛书。但这些发现都没有具体的出处,无法加以考证。后来,云南植物学家闵天禄等人查遍英国各大标本馆,没有发现来自阿萨姆地区野生大叶茶的种植确切记录,后去的植物学家,则在英国发现了大理种的茶树。
阿萨姆种变革普洱茶历史性的改变,是从中国植物学家张宏达教授开始的。
1981年,张宏达教授主编了《植物学》,合编了《中国植物学》,他在其所著的《山茶属植物的系统研究》中,第一次将阿萨姆种的中文学名,用普洱茶表示,同时还将伊洛瓦底茶用“滇缅茶”表示。
张宏达生前是中山大学植物学研究室主任,及国家热带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实验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是世界级的植物学家和中国茶树种质资源分类学奠基人。很少有人知道,普洱茶原名为阿萨姆茶种,被认为原产于印度阿萨姆。张教授经过深入研究,正本清源,纠正阿萨姆茶原产地在中国,并将其中文名改为普洱茶,普洱茶源头是在西双版纳。
20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在云南西双版纳境内,分别发现的巴达古茶树和南糯山古茶树,在红河金平发现的大茶树和在普洱发现的邦崴大茶树,被证实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大茶树种。
西双版纳作为茶马古道的源头,具有悠久的茶文化历史。在我国传统文化中,茶道一直被视为一种修身养性之道,通过沏茶、赏茶、闻茶、饮茶来静心静神,美心修德,陶冶情操。
云南古茶树资源,至今广泛地分布在西双版纳、普洱、临沧、红河、曲靖等地。茶作为世界三大饮料之一,具有重要的养生功能。全球超过20亿人热衷于茶饮。
现在西双版纳是世界公认的普洱茶树原产地、发祥地和茶马古道的源头。勐海县南糯山800岁的栽培型茶树王,巴达贺松大黑山1800年野生型茶树王,以及遍布全州的古茶园,是茶叶发展历史的活化石。西双版纳盛产普洱茶的六大茶山,他们分别是基诺山、莽枝山、革登山、蛮砖山、倚邦山和易武山。
西方的一些汉学家和经济学家认为,起始于云南澜沧江流域,沿青藏高原边缘,直达中亚并连通世界的茶叶贸易之路,是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条茶路。
这条茶路的开通时间,与人类的文明史同步,远远早于一些普洱茶专家测定的1700年前。因为此路状若一张长弓,又被命名为茶文化之弓。盛唐开始,西双版纳从这里走向世界,它是茶马古道的源头,也是一条生态文明商贸文明的秘境。
我们曾随西双版纳象明的朋友、沁著号茶叶有限公司老板王福玲他们,去过他们的家乡象明乡考察茶山。象明乡位于勐腊县西北部山区,是州、县唯一的彝族乡,也是全县最大、最远的山区乡。东与曼腊、易武乡接壤,西与景洪市勐养、基诺乡交界,北与普文的勐旺毗邻。是古普洱茶盛产重地之一,倚邦古茶马古道穿境而过。
普洱茶古六大茶山中,象明境内就有倚邦、莽枝、革登、蛮砖四大古茶山,地方居住着彝、汉、傣、基诺、瑶等多个民族。象明系汉地名,象乃野象山,明为孔明山,因两山为境内有名的山峰,故本地人各取一字为象明。
王福玲他们是爱茶爱到骨头缝内的茶人。她说普洱茶的每个茶山,一山一味各有千秋,抛开原料本身,不同天气、不同人、不同时候……做出的茶,茶都会不一样。佛法说世间万物都是由风、火、水、地四元素构成,而我们的每一片茶叶当中、都凝聚着土壤、阳光、雨水和季风的记忆,喝茶要用心感受天地带给我们灵气。
从土壤到季节、从口感到植物生长,从雨后的茶叶到阳光下的茶叶,每一片茶叶的纹路,她们都知道茶叶将带来的滋味。对山外的向往,与同山里的人对外一样充满向往,那些被岁月磨砺,被人类创造的繁华依稀在。最早他们的茶庄就开在象明镇上,说是镇,其实就是一条街。采茶时,这里满街都是人,街上行走的都是南来北往的收茶客,客店里、街两边都是人。
倚邦作为土司所在地,曾经繁荣吋。倚邦街上有关帝庙、石屏会馆、四川会馆、楚雄会馆等,还有曹家大院,还有鸿昌、庆丰和、庆丰益、元昌等著名茶号。倚邦山明代初期已茶园成片,有傣、哈尼、彝、布朗、基诺等少数民族在此居住种茶。倚邦茶山的中心大镇是倚邦街,明代称磨腊倚邦,傣语译为有茶树有水井的地方。
明末清初,由于大量汉族的流入,茶山茶叶生产已具有相当规模。为了进行茶叶对外贸易,不但形成了多条从茶山到思茅、普洱集散运往昆明、西藏、四川等内地的茶马古道;而且出现了多条从茶山出口东南亚的茶马古道。
在茶叶兴旺时期,勐腊县境内的易武,是六大茶山的茶叶集散地和通往东南亚的陆路口岸,这里曾设立过思茅海关的一个分关。从明隆庆四年到清光绪末年,倚邦一直是六大茶山的政治中心和行政主管地。清雍正七年(1729年),清政府对西双版纳进行改土归流,置建了普洱府。六大茶山从车里宣慰司的辖地中划出,归入普洱府。
倚邦土司曹当斋,因在改土归流中协助清军平乱有军功,被清政府授封为倚邦土千总,子孙世袭降为土把总。从曹当斋开始,曹氏家族世袭管理倚邦茶山、革登茶山、莽枝茶册、蛮砖茶山近二百年。道光年间的《普洱府志》记载,从雍正十三年开始普洱茶由倚邦土千总负责采办,倚邦的曼松茶被指定为皇帝的专茶。民国初年,六大茶山的茶叶加工中心和交易中心,已移向了易武,倚邦,但是人口减半,只剩下十来家老茶号。
光绪十一年(1886年),英国人克拉克在《贵州省和云南省》一书中记载:著名的普洱茶产自倚邦的茶山……有许多江西人和湖南人在倚邦做买卖,由于普洱茶利润可观,明末清初,吸引了大批石屏、楚雄等地的汉族迁入茶山从事茶叶种植加工,带动了当地少数民族茶叶发展。从雍正年间开始,茶农对树林茶进行了改造,砍去周围的杂草,翻松土壤,实行中耕管理。乾隆年间(公元1736年-1795年)茶区又开始开山种茶,大建茶园,实行茶苗移植法种茶,大大增加了茶园面积和茶叶产量。使六大茶山出现了“万亩茶山万担茶”和“入山作茶者数十万人”的壮观景象。
那时候,每年有大量的货物从倚邦运往缅甸,有茶叶交易往来于仰光、掸邦、加尔各答、噶伦堡和锡金。从克拉克的记载来看,倚邦茶在道光年间,已交易到印度和欧洲。
1839年2月12日,就在林则徐前往广东禁鸦片的路上,英国阿萨姆茶叶公司成立了,公司的标志就是一棵茶树和一只大象。有历史学家分析,这是英国植物学家福琼偷盗中国茶原种和制茶技术,发明并完善了长途运输植物的技术的结果。他将其在中国的经历写了《在茶叶的故乡——中国的旅游》。
福琼的作为,阿萨姆茶叶的发展,直接导致了中国制茶行业的衰退,使中国当时最重要的出口产品贸易额大幅度下降。1888年,为了向中国就近倾销茶叶,英军不顾中国的抗议,悍然发动了第一次侵藏战争。
这场战争的结果是悲伤的。清政府与英国先后签订了《藏印条约》与《藏印续约》,承认锡金归英国保护,开放亚东为商埠,英国在亚东享有治外法权,及进口货物5年不纳税等特权。
从此,西藏全部开放,印度茶直入中国占领市场,中国茶、主要是普洱茶商贸受阻。到19世纪中后期,直接导致六大茶山衰落,发生了云南各族反清起义。期间茶叶内销通道基本停滞中断。
后来法国人又侵占印度支那地区,变本加利禁云南茶,六大茶山外销也受阻,无路可走的茶农开始外迁,茶号改行或外迁。倚邦土千总曹瞻被神秘暗杀,其子曹清民又与普洱道尹徐为光发生矛盾,引发军事冲突,曹清民败逃乌德。
曹氏的衰败对茶山的衰败是有直接影响的。这期间易武得以取代倚邦成为六大茶山的中心。1937年到1949年间,由于战乱,加之疫病流行,六大茶山进一步衰落。1942年攸乐茶农起义,攻进了倚邦,战火将倚邦烧了三天三夜,几百年历史的古镇,全部化为灰尽。这场劫难使倚邦元气散尽,倚邦渐渐被人们遗忘,这段茶马古道也被时光废弃。
至今的倚邦仅有30来户人家,大多为茶商的后裔,他们守护着祖宗残存的茶园不愿离去。一段段或长或短的大青石茶马古道遗迹,在村子附近半荒芜的大地上。我们今天走进倚邦古街,还能看到茶号古道遗址、大庙基台、土司府的柱脚石、龙脊背石板街、普洱府的茶令牌,乾隆皇帝的敕命碑等。这些遗物、古迹是凝固的历史,记载着倚邦的伤痛和曾有的辉煌。茶商的后裔们,把古迹随意丢弃在小街的每一个角落。
云南普洱茶,由于的地理环境的不同,所产茶业的口感滋味也不同。
从历史上的茶马古道开始,便以山头不同的地理属性,来界定特定口感的普洱茶特色。倚邦山位于西双版纳勐腊县的最北部,从普洱往南行,沿着茶马古道经思茅、倚象、勐旺过补远江便进入倚邦山。倚邦茶山面积约360平方公里,南连蛮砖茶山,西接革登茶山,东临易武茶山,习崆、架布、曼拱等子茶山皆在其范围内。
新中国成立后,茶叶统购统销,六大茶山只生产原料,不少茶山开始改为种粮,几次运动中,很多古茶树被挖或被火烧死。著名的贡茶之山曼松,仅剩老茶树100-200棵,且已经融入原始莽林中。现在古茶树还保留在麻粟坡、倚邦、曼拱等地。
我们几乎走遍倚邦山茶马古道起点的地方。依邦茶马古道曾经闻名世界,但现在显得破败不堪。
那些扔在角角落落曾经的制茶石器,装满岁月的灰尘。那些昔日的辉煌,那些油光锃亮的石头,贡茶加工石器,或成为老人屁股下的椅子,或成为养猪养鸡的食盆,或成为寨民屋梁下的垫石、或成为路边的弃石。
茶马古道是一种历史性的文化符号。抚长满青苔的石墙,想这是一个天然而无规范的多样物种博物館,它藏在遥远热带森林的腹地。文明的价值远播,人们想到、念到茶马古道,其实是指那些飞扬神奇气息的叶子。从多样物种的角度上,茶叶要比人类这个物种远古得多。
因为普饵茶,西双版纳连文字的发明,也来源于叶子上蠕动虫的启示。茶叶磕开了一个辽阔的领域,这个城市的文明由于物种多样性,由于人类智慧的对接,这个被人类推崇的物种变得尤其珍贵。
傣族贝叶经《游世绿叶经》中的记载,在1160多年前的唐宋时期,普洱茶古六大茶山就已基本成形,茶叶,成为这片土地上赖以生存人民主要物质。清代及民国时期的200多年间,六大茶山的发展达到了繁荣兴盛的时期。
今天,从西双版纳起源的茶马古道,开启了西双版纳走向世界的文化与商业大道。这条被历史沧桑覆盖的古老秘境,辽阔的连接起一个古老文明大国更为辽阔的世界。
茶自古入药材、入文化根脉,20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西双版纳发现巴达古茶树以来,以澜沧江中下游大叶种茶叶为原料加工的普洱茶,变得炙手可热。
伴随普洱茶热的升温,也令与传统古六大茶山隔着一条澜沧江的勐海县,出现了人满为患的繁荣景象。各投资企业的纷纷落户,更加得益于茶叶品质不输给澜沧江以北传统古六大茶山,被称为江南六大古茶山的勐海县南糯、布朗山、勐宋、巴达、贺开以及景洪与布朗山相连的勐龙镇勐宋茶山。布朗山的老班章茶,一直以来,被认为是普洱茶产区各茶山中顶级的精品。
勐海县是普洱茶人必定造访的普洱茶第一县,这里拥有一棵800年的栽培型古茶树、一棵1700多年树龄的野生古茶树,以及两棵古茶树王。这棵1700多岁的茶树王,被鉴定为世界上存活树龄最大的野生茶树,将西方茶叶界普遍认为“世界茶叶原产地在印度”的结论彻底推翻。这棵古树,也成为名符其实的世界茶树王,与勐海境内的两棵茶树王,普洱市澜沧县邦威茶山发现树龄1000年左右的古茶树,统称为茶祖。
从地理位置上分析,云南山头茶属于三大板块之一——怒山余脉板块。布朗山布朗族乡距勐海县城86公里,位于勐海县中缅边界,境内山峦起伏连绵,沟谷纵横交错,海拔535—2082米,总面积1016平方公里。古树茶主要分布在东部的班章、南部的勐昂、西部的新龙、西北部的吉良。
班章村坐落于西双版纳勐海布朗山腹地,海拨在1700米至1900米,自然环境优美、气候条件优越。2000年,改革开放了很多年,班章村,一村人曾因为贫穷凑不上几百元钱,那些现在价值己升至几万元、几千元一斤的班章茶,曾堆满家里的角角落落,需要盐时、烟时,需要生活小用品时,才同鸡蛋一起带上几筐,走出几十里布朗山植物丛生的山道,进集市,同当地人换些小物品回来。
外来人改变了班章村,他们让那些堆在角落的植物树叶,换成真金白银。仅靠茶叶,全世界的人都奔向这个遥远的森林村庄。班章茶象一个巨大的魔方,从十几快钱一公斤,翻涨到现在几千、几万。时光飞逝十多年,纵目望去,整个班章村富得连角落都在流油。但是过渡的采伐,植物生长周期变化,严重影响茶的质量。
班章村民介绍,老班章茶年产量1000公斤左右,而流入市场的,早不知是多少吨了。采茶的时候,每条山道上,都会塞满来自全世界守收班章茶叶的人们,真正能收到真班章茶的人,绝对要烧高香了,守在古树下盯着每一棵古茶树叶,不小心就会被换包,绝非危言耸听。
班章茶山头布朗山地势中部高,四周低,众多河流发源于布朗山中部和北部山区,西有南览河,及其支流南桔河纵贯而下。南览河是一条流淌着茶香的河流,发源于澜沧县竹塘乡,在流经景迈,芒景茶区后,进入勐海关双,巴达茶区西部,经打洛进入布朗山西部边沿;南桔河是南览河在布朗山区最大的支流,其上游的5条支流南坎河,南布巴,南亨河,回亮河形成一张庞大的河网,垄断了布朗山西部的半壁河山。
布朗山西环公路就在这5条支流中间穿行,从勐混镇通往布朗山乡政府所在地勐昂。南部的南洞河,沿中缅边境流淌,形成中缅两国在布朗山区的界河。
呼吸空气,空气清凉,但是每片春茶芽上都绽放带硝烟的欲望。
东南部的南阿龙,发源于班章村和勐昂村两条支流,进入景洪市勐龙镇之间呈“U”形流淌,最后进入东部的澜沧江。南阿河将布朗山乡和勐龙镇小勐宋一带连为一体,形成山水一脉的布朗山——勐龙山头茶区。
东北部发源于班章村和邦盆的南开河,在流经贺开的邦盆,景迈,曼弄及曼蚌的广别等茶区后,汇入那达勐水库。从那达勐水库流出后,流入勐混的流沙河。流沙河经勐海县勐混镇,勐海镇,景洪市嘎洒镇等地,汇入东部澜沧江。
布朗山东环公路,从勐混镇经贺开村,进入班章村,最后由北向南抵达布朗山乡政府所在地勐昂。主要分布在东部的班章村;南部的勐昂村,主要是曼糯;西南部的新龙村,是曼新龙和曼别,曼囡村;西北部的吉良村。茶的特点是:东甜(班章甜),南苦(勐昂苦),西香(新龙香),北绵(吉良绵)。
路南山又叫雷达山,位于214国道勐海——景洪路以南,是勐海县与景洪市的分界山。路南山整体呈北走向,西部和西南部,为勐海县格朗合哈尼族自治乡的帕真、帕沙村委会,东部和北部为景洪市嘎洒镇,东南部和南部为景洪市勐龙镇的南盆村委会。
发源于路南山的河流主要有三条:一条是发源于其西北部的南卧河,从西南往东北流入澜沧江;另两条分别是南背囡,南背龙,发源于路南山南部,皆为南阿龙河支流,从西北往东南分别流入南阿龙,最后流入澜沧江,主体在景洪市大勐龙镇境内。以上三条河流滋润着帕真,帕沙和南盆古茶园,其中帕沙村是嘎浪河的发源地。南嘎浪是南混河——南开河上游的河,从西向东流入勐海县境内的流沙河。
帕真,帕沙,南盆路南三寨都是哈尼族村寨,与南糯山,老班章,广别等哈尼族村寨有族源关系。
路南三寨的茶有相似的茶韵:香,甜,润。三寨茶的区别是帕沙茶香气高,汤色亮,耐泡;帕真茶茶气稍重,山野气强;南盆茶水甜,涩不显,耐泡度稍弱。
从邦盆老寨,景迈老寨流入即达勐水库的南开河水,以及源于班章村马过老坝河,南长河,皆为南开河支流,不舍昼夜,滋养着贺开——广别的古茶园,形成了地球上连片面积最大,密度最高,保护最好的贺开古茶园。古茶树沐浴着千年阳光。
贺开——广别古茶园,简称贺广古茶园。古茶园分布在勐混镇贺开村委会和曼蚌村广别村民小组。贺广古茶园海拔在1400-1700米之间,均为普洱茶种地。
体现贺开茶风格的应该是曼弄新寨,曼弄老寨,曼迈,曼囡等寨的古树茶。
在贺广古茶园中,贺开古茶园在东部的广冈,隔南卡河与帕沙古茶园相望;东南部的邦盆,在布朗山的西北面与路南山南脉的南盆相连;中部的曼弄新寨,曼弄老寨,曼迈,曼囡等主体茶园,连绵不绝,蔚为壮观。其南部直通布朗山,与老班章古茶园山水相依;北部隔南嘎河浪——南混河谷地,与格朗和乡帕宫村南模,阿鲁等村寨相望;西部隔山涧小溪,与曼蚌的广别古茶园相交呼应。
广别古茶园,主要分布在以哈尼广别为主体4个哈尼族,拉祜族寨子风景林中。地处霸气的布朗山古茶园和柔润的路南山古茶园的中间地带。贺广茶兼有布朗山,路南山茶的特性。东部靠近帕沙的广冈茶,偏柔润。
东南部靠近老班章和南盆的邦盆茶,香气高,回甘好。东部与老班章,新班章连为一体的广别茶,茶味重,香气高,苦涩显。邦盆茶,广别茶布朗味的特征明显,与班章味非常相近;广冈茶气内敛,回甘生津略浅一点。
从景洪往西爬过南糯山腰,海拔由600米左右上升到1200米左右,气温由暖热变凉爽。南糯山古茶园,在自然地理的分布上有个特色,东坡的丫口老寨,半坡寨,半坡老寨,小溪水多由西向东流入南卧河,属南卧河水系。西坡和北坡的多依寨,石头寨,向阳寨,小溪水多由南向北汇入流沙河,属流沙河水系。
受自然地理条件的影响,南糯山茶拥有柔顺蜜香,悠长回甘的共性,又具有相对的差异性,其东坡的半坡老寨茶,呈栗香和蔗甜,西坡石头老寨的茶,呈蜜香和蔗甜,西南坡的八玛茶,则以甜水闻名。
我在北京写作这部作品。西双版纳是通往中国首都北京遥远的边疆,仅凭茶叶,便将最遥远的距离拉近,将最神秘的文化拉近。茶叶是自然植物品种,也是最为普及和实用的植物物种,作为多样物种,它同人类的生活密切相关,它是物种文明的一个神奇密钥。
【作者简介】原名查淑琦,笔名阿奇、方舟。当代文学艺术作家群成员。曾服务过多家中央级媒体,历经记者、执行总编、中美合资企业执行总裁、大学特聘教授等。有财经著作《警告危机》、《痛心财富》、《经典帅康》等。社科著作《地球密钥1》由云南大学出版社出版。
总编辑:湖畔烟树
执行编辑:艾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