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曲荣静(知音识曲)
又是一年杏花盛开时。
我喜欢杏花,源于宋朝王安石的诗。王安石在《北陂杏花》中写道:“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诗人写出了北陂杏花的娇媚之美,表现了杏花高洁的品性。虽然花期只有三五天时间,却用热烈、灿烂、坚韧和超然治愈着心灵,那种纯洁的美,不为谁而开,只为证明自己的存在。它的香气清冷而悠远,像是从时光深处飘来,带着岁月的痕迹和无法言说的高雅和高贵。
久在城市居住,很难看到成片成片的杏花盛开。近年,我把家从市区搬到了郊区,终于有机会看那大片的杏花盛开,更可一睹它们飘落的样子。
晨练坚持多年。每天早晨,我出家门后一直往东走,然后再从东返回家,回程时必须经过一条小路。
小路不宽但很长,路两边种植着很多花草树木,有松柏、迎春、连翘、玉兰、桃树、海棠、石榴等。在这片树林中,除了连翘和迎春花,杏花是第二个盛开的花种,它的盛放也是最引人注目的,因为在这条路上,种植着成片的杏花树,树多花多,格外显眼。
清明时节的胶东地区,杏花树长出了花骨朵,它们如一个个小小的灯笼,又如一颗颗粉色的珍珠,缀满枝头,积蓄着力量,等待绽放时刻。
一夜春风后,紧实饱满的花骨朵便伸展出花瓣。椭圆形的花瓣,边缘平滑或略带波浪,宛如精心剪裁出来的形状。花瓣小巧玲珑,轻盈秀美,环绕着花蕊。淡黄色的花蕊,直直地从花芯中钻出来,像一个个小绒球,让人怜爱,不忍碰触。一串串的花儿,丰满了树枝,微风中,清香拂面而来。在清晨初升太阳的照耀下,显得那样洁白纯净。行走在成片的杏花林中,恍惚间一朵朵洁白的云朵挂在树枝,又宛如一群蝴蝶,在头顶上方和身边飞舞,轻盈美丽。
偶有几棵晚开的杏花树,花瓣颜色略带粉色,穿插在成片的杏花林中,把那些已经盛放的杏花,衬托得更加白净,美不胜收。
每天经过时,我都会驻足花前,看它们盛放的样子。
昨夜一场春雨,下在了夜里,伴着不小的春风,敲打着窗户,风声雨声持续到天亮。我从风雨声中醒来,隔着玻璃窗,仿佛能感觉到湿漉漉的冷。我想,杏花花期本来就短,加上这风和雨,一定是落了。我急忙穿上晨练服装出了门,一门心思地快走,好去看看那些盛开的杏花变成什么样子了。
雨后的杏花,花瓣和花朵落了一地,雨水淋湿了树枝,湿了花瓣。经过雨水冲洗,褪去尘埃的杏花,愈发清透,薄绡般的花瓣裹着水光,像少女用绢帕兜住了一捧会发亮的云絮。花瓣上的雨珠摇摇欲坠,将透白的花影揉碎。枝头湿漉漉的暗红颜色,洇染着旁边的松树,恍若春日遗落的叹息。
我不舍地捡起落在地上的一朵杏花,捧在手心里,看它还带着花蕊的馨香,鲜亮娇嫩,我想到刚脱离母体的婴儿,突然一种疼涌上心头。再看看那一地的落花,铺满了杏树下边的草丛,厚厚的一层白,像下了雪。立刻悲从心来,不舍又没有办法。我想起《红楼梦》中林黛玉葬花的场景,仿佛突然理解了林黛玉的情怀。
黛玉葬花是《红楼梦》中的经典情节。时值春末,林黛玉见大观园内百花凋谢,联想到自己寄人篱下、孤苦无依的身世,心生悲凉。当林黛玉看到满地落花时,便独自带着花锄、锦囊来到园中,将散落的花瓣收集起来,埋入花冢,并吟诵《葬花吟》,以寄哀思。
林黛玉在《葬花吟》中写道:“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等诗句,表现了林黛玉敏感多思、孤高自洁的性格特质,以及她对生命易逝的感伤和对自身命运的隐喻。黛玉葬花,既是对落花的悼念,也是对自身红颜薄命的悲叹,暗喻“质本洁来还洁去”的精神追求。
黛玉葬花饱含她对逝去生命的不舍,对纯真与美好的执着守护,也预示了她“泪尽而逝”的悲剧结果。这一场景将自然意象与人物命运紧密结合,成为《红楼梦》中最具诗意的悲剧意象之一。
我喜欢杏花,喜欢它的纯洁和清雅。我仔细观察它从含苞到绽放到花落的过程,感受着它带来的惊艳、美好和感伤。
花有开有落,才叫生命。树有绿有黄,才叫四季。生活有苦有甜,才叫完整。看杏花的花开花落,如同人生的每个阶段。我们从少年的懵懂无知,到中年的成熟,再到老年的深沉内敛。在这段旅程中不断成长、学习和感悟。那些年少时的梦想与热情,以及岁月赋予我们的智慧与经验,成为我们人生路上最宝贵的财富。少年时期,我们怀揣着对世界的无限好奇和对未来的憧憬,敢于冒险,勇于尝试,对生活中的挑战充满了斗志。那些曾经为之奋斗的理想和信念,犹如明灯般照亮了我们前进的道路。在这一阶段,我们学会了拼搏、努力和坚持,为了心中的梦想而不断奋斗,如同杏花待放的花苞,一切都值得期待,积极向上,充满美好。
随着岁月的流逝,我们步入了中年。为事业奋斗的我们,忠孝很难两全,事业的成功需要舍弃给予家庭的照顾。在此阶段,我们经历了世事沧桑,见证了生活的起起伏伏,深刻领悟到,人生并非一帆风顺,而是充满了曲折与坎坷。但正是这些磨砺,让我们变得更加成熟和稳重。我们学会了珍惜眼前的一切,懂得感恩和包容,也更加关注内心的平和与宁静。如同盛开的杏花,美好、热烈、成熟。
花开有时,当我们步入老年时,我们的身体逐渐衰老,精力逐渐衰退,如花朵一样,无百日红,来日并不方长,我们会更加珍惜眼前的每一天,更加努力地追求自己的梦想。
我们从少年到青年,从中年到老年,如花开花落,每个阶段各有千秋。
雨已过,天已晴,我从书房望向窗外,窗外的几棵杏树依然花儿盛放,一只只麻雀,站立在枝头,“叽叽喳喳”地叫个不停,仿佛在欢唱着春天的歌曲。我在书桌前看书、写字、绘画,常常会不自觉地扭头望向窗外的杏花树,唯恐错过杏花绽放的每个瞬间。
偶然间,我看到喜鹊在落着花瓣的杏树下腾空而起,飞向天空,一股向上的力量萌发生长,那是春天最好看的样子。
“天边那片洁白的云朵/在我身边轻轻地飘过/你像三月暖暖的春风/融化冰冻的小河/多少风雨也不曾闪躲/真心真意浇灌的花朵/开出万紫千红的颜色。”此刻,一曲《杏花落》的歌曲从耳旁飘过。
墙东粉杏倚云栽,几度春深抱雪开。细雨初沾香暗吐,轻风欲别影低徊。杏韵如诗,如雪繁花映眼;杏韵飘香,花落无声,似水流年,春意正盎然。
作者简介:
曲荣静,笔名知音识曲。知音识曲文学社创始人、总编辑。中国诗歌学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个人文集《在希望的田野上》由中国华侨出版社出版。
【曲荣静文集《在希望的田野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