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树的眼睛(微小说)
吴岳华
高考中考一结束,我们一家四代同堂12人,一起去大西北自驾游。
我们全家有着深深的大西北情结,父母曾战斗在黄河两岸、太行山上。我在西北边疆当了15年兵。
奔跑在黄土高原,迎面而来的是黄黄的土地,绿绿的庄稼,高高的白杨树。
触景生情,儿子声情并茂地朗读茅盾的《白杨礼赞》。
此文以西北黄土高原上“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北风”的白杨树,象征坚韧、勤劳的北方农民,歌颂了他们在民族解放斗争中的朴实、坚强和力求上进的精神,同时嘲讽了那些“贱视民众,顽固倒退的人们”。
儿子朗诵完后,提议我唱一曲《小白杨》。我与女儿来了个男女二重唱。
一棵呀小白杨长在哨所旁,根儿深,干儿壮,守望着北疆……
当初呀离家乡告别杨树庄,妈妈送树苗对我轻轻讲……
小白杨,小白杨,它长我也长,同我一起守边防。
似乎白杨树也同我们一起朗诵、歌唱,声音回荡在辽阔的大地上。
我们住在黄帝陵、壶口景区的农家乐。饭后漫步在黄土高原上,近距离接触白杨。儿女孙子辈惊奇地发现,杨树上长了许多十分吓人的眼睛。阴森森地盯着自己,令人害怕。
没想到奶奶听后哈哈大笑,一边把重孙女搂在怀里,一边调侃道:杨树伤口结个痂,把我们家少男少女吓成这个样子呀?小字辈不服气地辩解:真的是眼睛,不是伤疤!奶奶说:是的,一个像眼睛的伤疤。他们问:为什么要像眼睛?奶奶告诉他们,受了伤的杨树会分泌一种液体保护伤口,长成眼睛是为了防止再次受伤。就像人一样,做了错事,受了委屈,就要多长个心眼,这样才慢慢成长起来。
打这以后,我就牢牢记住了杨树的眼睛,观察和研究杨树的眼睛。有的圆润如婴儿的瞳仁,带着初生牛犊的无畏;有的犹如巨人的豹眼,怒目圆瞪地盯着远方;有的被岁月拉长成凤眼,在细密皲裂眼尾中陷入深思。杨树的眼睛如此这般地,或清晰记载着岁月的沧桑,或深刻诠释着生命的本质。
杨树的眼睛,几乎伴随着杨树从幼苗成长为参天大树的生命历程。春夏秋冬四季中的杨树眼睛是不同的,以慧眼,见证着四季的更替和生命的轮回。
只要我们用心去感受杨树的眼睛,就能真切聆听到杨树的心音,体会到出生命的坚韧与美好。
我从白杨想到了致富。我引进了大西北的白杨和意大利的杨树意杨。
我们水乡的杨树是没有眼睛的,仅有春天桃红柳绿一时的美好,材质很差,长到一定的程度,树就空了,残了,倒了。而白杨、意杨有眼睛,有远见,能长到几层楼高,甚至十几层楼高,材质很好,大有用场。
十年树木,我们镇成了全国闻名的木材加工十亿元镇。木材和木材成品,远销到全世界。
儿女大学毕业后,也回乡创业,深入研究白杨意杨的栽培,如何长得好长得快长得多,如何打造出更多更美更有用的成品。
我深深地体会到,在杨树的眼睛里,我们看到人类自己的影子。作为同样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生命共同体,每一种生物都会用自己特有的方式经历着生命的风雨。杨树长出的眼睛,不是为了窥探人间私密,而是为了把所有的风霜雨雪都酿成琥珀,它用树皮记录年轮,用枝芽丈量光阴,用根系拥抱大地,用坚忍不拔的生机与活力,昭示人类生命的美好和高贵。人们可以从杨树的韧性与顽强中,领悟出如何面对困难、坚守信念的真谛,焕发出不畏艰险、负重前行的力量和勇气。
作者简介:出版两部长篇小说:《东西》《双刃剑》。
出版寓言、随笔集三本:《儿童寓言宝典》《做人了吗》《家家都可以抱出个金娃娃》。
在中央和省市级报刊上发表短篇小说、微型小说、寓言、诗歌、歌词、随笔、散文近千篇(首)。
在天津、南京、浙江、宁夏、南通市等征歌中获得一、二、三等奖或入围奖。
发表小小说二百多篇(首),在全国征歌中,荣获一、二、三等奖,在中融保安杯全国微型小说征文中获得二等奖。
在冀东小小说环宇杯征文中获三等奖。
参赛详情请点击以下征稿链接
https://m.booea.com/news/show_4053488.html&
﹌﹌﹌﹌﹌﹌﹌﹌﹌﹌﹌﹌﹌﹌﹌﹌
大赛投稿邮箱:
942251831@qq.com
纸刊投稿邮箱:
bailu6698@163.com
纸刊投稿、订阅微信: mengjian20002012
征稿体裁:现代诗、散文诗、散文、诗歌评论、古诗词赋、报告文学、闪小说、中短篇小说 
扫码添加主编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