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时代的青春答卷
陈祖灏
当阿尔法狗在纹枰之上落下那记"神之一手"时,我正在考场里解一道导数压轴题。那一刻,我忽然明白:我们这一代人,注定要站在人类文明与人工智能的历史交汇点上,用笔墨书写属于这个时代的青春宣言。
我的课桌见证着两个文明的对话:左边是装载量子计算芯片的学习终端,它能在一纳秒内遍历千万种解题路径;右边是祖父送我的狼毫毛笔,笔杆上刻着"格物致知"的古老训诫。
法国哲学家帕斯卡尔说"人是一根会思考的芦苇",而今天,我们要做会编程的芦苇——既能在数字原野上摇曳生姿,又能在传统文化的深潭中照见本心。
备战高考的日子里,我逐渐参透了技术的本质。当GPT-4能写出辞藻华丽的议论文时,我的语文老师却在讲台上吟诵:"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这让我懂得,真正的好文章要有生命的刻痕。
就像智能系统能解出所有标准答案,却解不开《红楼梦》里"寒塘渡鹤影"的千古孤寂,也算不出李白"仰天大笑出门去"的恣意张扬。
在使用智能学习系统时,我发现一个意味深长的现象:AI能预测我的薄弱知识点,却预测不到我在牛顿定律旁边写下的"万物皆有理"的顿悟,也理解不了我在《赤壁赋》批注处画的那叶小舟。
是的,这些带着思想温度的学习印记,恰似王阳明格竹时留下的精神刻痕,是机器永远无法复制的文明密码。
站在新时代的门槛回望,我愈发确信:人工智能给了我们翱翔九天的翅膀,而人文精神才是永不熄灭的航标灯。
就像围棋AI虽强,人类棋手却能在"五十手"后下出令AI都惊叹的创意。这正是高考要选拔的品质——在掌握技术工具的同时,永远保持思想的锋芒与生命的锐度。
未来的考卷或许会引入AI监考、智能评阅,但只要我们守护好三种能力,就永远能在技术的浪潮中锚定方向:第一是"致良知"的判断力,第二是"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探索欲,第三是"俯仰终宇宙"的审美眼。就像再精妙的算法,也模拟不出那个在梧桐树下,为一片新叶的舒展而怦然心动的少年。
这份答卷的最后一笔,我想写给未来的自己:愿你永远记得,在ChatGPT都能写诗的时代,真正的诗意永远来自对生活的热爱;在量子计算机普及的年代,思想的量子纠缠才是人类最珍贵的特质。这是智能时代给我们的考题,更是文明赋予我们的使命。
语文高考老师点评:
《智能时代的青春答卷》以独特的哲学视角审视技术文明与人文传统的辩证关系。作者将阿尔法狗的"神之一手"与考场解题并置,在具象场景中展开宏大思考,展现出超越年龄的思维深度。文中对帕斯卡尔、王阳明等思想资源的化用不着痕迹,对"格物致知"与量子计算的对比发人深省,成功构建起传统智慧与现代科技的精神对话。这种既能驾驭抽象概念又能落笔具象描写的写作能力,值得考生认真揣摩
本文堪称高考作文的典范之作:以围棋AI破题新颖别致,用"狼毫毛笔"与"量子芯片"的意象对比贯穿全篇,在"技术工具"与"人文精神"的辩证论述中展现思想张力。作者善用诗化语言(如"思想的量子纠缠")提升文本质感,通过《红楼梦》、李白诗句等文学典故增强文化底蕴,最后以对未来的期许收束全篇,结构严谨而富有感染力。这种将科技议题人文化表达的写作范式,尤其适合新高考背景下思辨类作文的备考参考。

作者简介:陈祖灏,散文作家。近年来,在中国作家网、环球人物网、新民晚报、福建日报、厦门日报、厦门晚报、厦门文艺、同安文艺等报刊副刊发表散文、杂文、时评、诗词近百篇,其中数篇征文获奖。2013年荣膺央视十大草根博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