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该吃的苦.享该享的福》
老听人说:“你现在吃不了学习的苦,以后就要吃生活的苦。”那么,真的是这样吗?
我认为,无论从哪一方面的角度来说这个说法都是过于极端且不完全正确的。
首先,“苦”与“甜”从来不是单独存在的单一状态,它们是相互对立而产生的,时常由对比和个人的心境所生。
若世上只有甜,那便无所谓有苦,人们自当不知苦为何滋味。家里老人常说:“现在的年轻人,只会享福,一点儿苦都吃不了,一天到晚“没福硬享”!对我们来说,则会认为老人总是“没苦硬吃”。这两种说法源于网络热梗,本是调乐的玩笑话,却反映着人的历程所带来的心境、思想的不同。
苦与甜,就是这样诞生的。
那么,我们究竟该“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还是“及时行乐”呢?我认为,这主要由两种因素而决定。首先,是物质条件。书中说“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然而现实是“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人所定义的苦近乎都为物质的不充足、不平等而产生的。
犹如老一辈人吃不饱、穿不暖,而以为今人不吃剩饭剩菜则为“没福硬享”,事实是,他们用自己“吃苦”的精神创造了一起起“食物中毒”的病例。
可见,物质是以最基本的形式影响着“苦”与“福”。
至于如何去做?我的建议是在自己所拥有的条件之内吃该吃的苦,享该享的福。
单单如此吗?当然不是,无论哪种生活方式都应当对一个人,一个事物产生影响,而使它进行改变。
于我们呢,选择是为了自我的成长与生活的完善。这便是第二种因素所应当的。
第二种因素,便是精神思想了。
有人认为富贵为乐;有人认为清贫为甜;有人以奢靡为苦;有人为柴门怨。
如此一来,精神与思想便以更大的程度战胜了物质了。
其实,世间本无苦与甜,人终有不见天明之日。就像,所有的河流都将汇入大海,然而有涓涓细溪愿意过沙岩,穿林草,见谷径幽深,曲悦音润,享清贫之甘甜;有江河长浪,恢宏直下,越山川,覆平原,历世间之壮阔;也有的,愿静守一份深潭,在地下洞天中见奇光异景,鬼斧神工。
无论哪一种,都描绘着世间的美好。
孰甜孰苦,着墨丰富人生矣。
2025.4.5
语文老师评语:
文章中流淌着专属于自己的思考,层层递进,逐步深入,语言优美如涓涓细流,不错!要注意文章整体的结构,结构需紧凑,适当处语言需概括,以掷地有声论述观点! 钟声点评:
首先赞同语文老师的评语。但这里要说的是,文章似乎与作者年轻不相吻合。因为这应该是久经世故的成人之思维,这种思维无疑对将来课题研究和文学创作有着独到的“这一个”,其研究成果和文学作品肯定有其独特意义。然而,而作为一名正在学习充实自己是未成年人,这种理念的过早形成在某种程度上会使作者偏离航向,让享受冲击吃苦。老师以为这种理念不应该“疯长”,而应该有理性的理解!总之,在同龄人中,这种文风,应该是不多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