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安分的“挣扎”
——读杨生博诗歌《于右任雕塑》
文/ 李含辛
诗人杨生博所在单位——咸阳师范学院校园里有一个于右任雕塑,诗人常常站在这个雕塑面前深思,2020年十月创作了《于在任雕塑》这首小诗(收录于诗人最新诗集《夹碎的情感》)。
你在石头里挣扎
挣扎着用书法的线条
把失散的心牵回
挣扎着用自己的绝望
把海峡填平
挣扎着找一个高处
让魂灵飞到故乡的树梢
可能是石头太硬了
到现在,你还是挣扎
全诗两小段,共9句,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诗歌第一段写了于右任不安分的魂灵。
作为书法的“草圣”他用书法的线条在石头上刻划,想用笔墨的筋骨把破碎的山河重新连缀。可石头太硬,笔势终究未能穿透这层桎梏。
作为辛亥革命的无老,他想用躯体填平那道海峡,用嶙峋的骨节架一座桥,让两岸不再相望。
作为难以回乡的游子他只想让魂灵飞出去,飞向故乡的树梢。"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
诗的第二段只有两句,既说统一道路困难重重,用了“石头太硬了”这个词,又说于老虽然去世了,但他那颗盼望海峡两岸统一的心,还在挣扎。
总之,这首小诗以雕塑为切入点,通过石头、书法、海峡、树梢等意象,构建了一个充满张力的精神世界。“挣扎”是全诗的灵魂,既悲壮,又充满力量。
作者简介
李含辛,汉族,陕西礼泉人,咸阳市精神文明委表彰“首届百名孝子”,咸阳市教育局教育教学政风行风监督员,从事中小学语文教学七年,先后在步长制药和东科麦迪森药业集团担任宣传部长、总经理助理、书记和法务总监等企业高管二十余年。网络作家,在百度、美篇、都市头条等媒体发表小小说、散文随笔、诗(打油诗)词赋及楹联一千多篇(首),系中国散文学会会员,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省文化传播协会研究员,咸阳文学院理事,西咸新区作协监事,咸阳市楹联家协会会员,《都市头条》特约编辑。
附录
杨生博诗集《夹碎的情感》选读
咸阳(组诗)
杨生博
1,统一
我听到一枝箭,呼着口号
从沙漠飞来
响应口号的有草原,丘陵,高山,河流
还有死了的人,活着的人
以及窑洞,高楼,桥梁
箭声使血流波涛汹涌
箭声使许多人丢掉了舌头
在一阵交响乐后
广场特别的静
连渭河,都不再流动
2,货币
钻头,携带着记忆
穿越着地层
一枚圆形方孔钱
被箭头定住
我用钻头粉碎了箭头
那枚货币,像失重的车轮
转成了一个虚影
谁要站上去
就会有一阵呕吐
3,文字
失败了,文字里祖先的尊严,崇拜
都成了虚荣
人,成了一个没有坯乳的麦粒
灵魂只剩下面皮
只剩下可以割成条,拧一拧
让自己生不如死的
一条绳
灵魂与肉体,已陌生了
碰见了,有斗不完的理
4,道路
一队铁骑,扬了一股烟
成了路
从前,有着笛声,小鸟飞的路
有着草香,羊群跑的路
有着林荫,隐藏爱情的路
有着乡音,魂牵梦绕的路
都成了绝路
但这条路很是遥远
起点和终点都没有个头
5,万世
一个人,往宝殿上一坐
就想着万世
谁知道,一阵风,助长了火
烧了阿房宫
也烧塌了,他给儿子传的
法宝
一位远方的高人说,这阵风
是他画圆,圆周上磨擦出来的
这股火是他画圆,圆心里冒出来的
6,故都
中国的城市,如果要寻祖先
还得到咸阳来
不能坐飞机,乘高铁
开小轿车,骑电动车也不行
你必须钻一个洞,时间的洞
把自己扔进去
肯定有一些失重
那鲜红的,不是血
是劳动的汗水
那雪亮的长矛大刀,不是武器
是劳动工具
那躺在那里,已不呼吸的人
不是死了,而是小憩
等你读完了这一切,真的懂了
你就会跪在洞口
瞌一个头,喊一声!我的祖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