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十二章 人参的故事
李洪君
李衡来到这个地方,就听说了很多的有关採参的故事。说从前的时候,两面坡还有专门收参的参行,即收参的店铺。李衡上山的时候,真的还时常幻想能採到人参,特别是到深山里,有时还留意观察,可是始终没有看到。但有两个美丽的故事总也不能忘怀。
故事(1)
以前每年的秋天都有一拨一拨的人上山挖棒槌(採人参),领头的叫山把头。说是出于利益共享的原则,除去女人以外,什么人要去你都得要带上,不然的话,你就不会发财。说这一拨人正要出发,一个十来岁的小孩子说:“我也要去。”别人都不高兴,但也不能说什么,小孩就跟着去了。到了山上,一拨人一字排开,相互能吆喝的到,就像搜山一样。好几天也没开山,就是什么都没採到。小孩幼稚,就问把头:“人参长在什么地方啊?”把头本就不高兴,没好气的说:“长在天上!”小孩信以为真,别人在地上搜,他往天上看。突然,小孩高叫:“棒槌!”(人参本地又叫棒槌),上山也有规矩,你看到人参,大叫一声,它就跑不了了。说经年的人参,已有灵性,会跑。把头说:“在哪儿?”小孩说:“在天上。”把头嘟囔着说:“胡扯。”但过来顺着小孩手指的方向一看,可不是,就在那棵树的卡巴上(树身分叉的地方)长着一棵有半尺高的人参苗。把头一看,这么一点,也没拿当什么宝贝,就说:“归你了。”小孩爬到树上,一把就薅下来了,顺便就装到口袋里了。又转了几天,也没什么收获,山把头就带人下山了。
说这个孩子也是个苦孩子,住在舅舅家,从山上回来,就随意的把他採的那个人参扔到她表姐的针线筐子里了。
好多採参的人一天一天的守在参行的门前等参行开门收参,可是参行的门就是不开。参行的老板出来说:“今年有宝下山,宝不来,门不开。”小孩跑来玩听说了,心想:“我採的像小手指大小的参会是宝吗?拿来试试看。”想着,就跑回了家,在他表姐的针线筐里还真得找到了,都磨光溜了。小孩拿着就往参行走。
都说,成宝的人参有灵性,收参的老板有灵感。这时,参行的老板打开了参行的门,说:“大家让一让,宝来了。”老板把小孩迎了进去,随后又把参行的门关上了。到客厅把小孩让到上座的大椅子上坐下,说:“快把宝拿出来看看吧!”小孩掏出了那干巴的、光溜的、小手指大小的人参,递给了老板。老板拿到手里,嘴巴、眼睛都张、睁得大大的,说:
“多少年没有这样的宝贝下山了。小兄弟,你这棵参是不是在树卡巴上採到的?”
小孩说:“是啊!你怎么知道的?”
老板说:“小兄弟,开个价吧。”
小孩蒙了,犯愁了,既不知道这棵参的价值,又没钱多少是多的概念。小孩在椅子上起来、蹲下,起来、蹲下,起来、蹲下,起来、蹲下,老板上前想抓住小孩,没抓住,手一滑,小孩躺在了椅子上。老板说:
“小兄弟,四蹲(吨)就不少了,好了,我再给你加一淌(躺)”老板又喊:“管家,给他准备四吨银元的银票;再抬一张八仙桌子来,往上放银元,一直放到往下淌为止。小兄弟,这些都是你的了。”
故事(2)
说在深山老林里有一个寺庙,一个老和尚带着两个小和尚。在寺庙的附近,他们还开了一小块地,种点菜,都是两个小和尚打点、收拾菜地。每当年龄小的小和尚自己在菜地的时候,就有一个扎着小辫的小姑娘来和他玩。小和尚把这事告诉了老和尚,老和尚说:“附近几十里没有人家,可能是一棵不知多少年的人参,已经成了宝贝了,变成人来找你玩。我给你个红线团,趁她不注意,你把线团的一头系到她的小辫上。”小和尚照着老和尚的吩咐做了。小姑娘走了,老和尚就领着两个小和尚顺着红线找去了,就在小溪边的一颗大树下一棵茁壮的参株上系着红线的这一头。 师徒三人挖出了参,有一斤多重。老和尚喜出望外,说:“七两为参,八两为宝(从前是16两为一斤),这是个大大的宝贝了。”
第二天,老和尚说:“我去把你们的师伯找来,咱们一块享用这个宝贝。我走后,你俩等会锅里多放点水把人参煮好等我回来。”俩徒弟答应,老和尚走了。俩小和尚把锅里放上水,把参洗干净,就点火煮起来了。
一会儿,锅开了,一会儿,满屋飘香。香气的诱惑使俩小和尚难以忍耐,年龄大一点的小和尚说:“兄弟,太香了,咱俩多少尝一点吧。”俩小和尚你尝一点,他尝一点,忍不住了,一会儿把个参吃光了,这才想起来师父回来怎么办啊?大徒弟说:“咱把汤也喝了吧,师父回来,就说煮到锅里了,不知道为什么,揭开锅盖什么都没有了。”两个人撑得实在喝不下去了,也没喝完。大徒弟说:“兄弟,你把这些剩汤盛到师父的茶壶里。”小徒弟照做了,大徒弟提起茶壶出了寺院门,他浇着参汤,围着寺院转了一圈,刚回到院门,浇的参汤刚好对上头。就听师父说:“大徒弟,你干啥呢?”大徒弟一惊,一屁股坐在院门前。这时只见整个寺院忽忽悠悠飘了起来,这师父和其师兄急赶几步也没赶上,看着自己的寺院越飘越高,直到忽隐忽现。
后,有人说,每逢天气初阴咋晴时便能看到云中有一寺院。故称“云中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