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谷”传奇
——黄海生先生种植“有机”兴隆咖啡命运写实
□倪平 纪明光 翁应权 王鼎定
****************************************
世上本来没有路,路是靠人走出来的。兴隆咖啡从“无机”到“有机”,两者虽是一字之差,但却耗费着黄海生大量心血和巨额资金。从“无机”到“有机”,黄海生让咖啡实现了质的飞跃,在兴隆打造响当当的“咖啡谷”名声!他的创业过程是传奇式的,为一般人难于想象。他的成功显示一个哲理 :世界上没有办不成的事,只要你有胆略和信念,敢于去闯去拼就一定与成功结缘。
———题记
兴隆华侨农场部门前,一位脸上挂着大胡子的美国高大男子携带旅行包,用英语随便问身边一位中年男人“Sir, could you tell me the way to Xinglong Coffee Valley?”(先生,请问到兴隆“咖啡谷”的路怎么走?)被问话这位男人正是咖啡王子黄海生。他笑了笑告诉身旁的随同,随同回敬一句“He is the boss of Coffee Valley. Please follow us up the mountain.”(他就是“咖啡谷”的老总,请您跟着我们一起上山吧。)
越野汽车朝着兴隆农场西北部方向疾驰,约15分钟光景“咖啡谷”就展现在眼前。美国男子透过车窗看着前方右侧,只见在连绵起伏的山沟里一幅巨型宣传画格外引人注目。上面写着习近平总书记十八大后指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字样,画面背景是一幅风光旖旎,山清水秀的大型彩色图片。看到这幅美轮美奂画面,黄海生已经带美国游客进入兴隆西北部山区被称为“有机”咖啡基地的——“咖啡谷”。
A、借绿水青山,做有机咖啡文章
“咖啡谷”的主人黄海生是位年方52岁的刚强汉子,黝黑的肌肤,健壮的体魄,练就了他创业的品格。经过几年的打拼,黄海生现在是海南省兴隆原产地有机咖啡有限公司的董事长,也是“咖啡谷”种植“有机咖啡”响当当的头号“咖啡王子”。
黄海生祖籍汕头澄海区,是位新加坡侨眷。17岁那年开始进入社会谋生,先后在汕头地区和海南兴隆打过建筑工地短工,当过保安员和搬运工,开出租车、做餐饮业、在保险公司跑过保险业务单子。历经了千辛万苦,磨砺了他坚韧不拔的意志,造就了他诚实做人、踏实做事的智慧和胆略。
1997年夏天,27岁的黄海生跟随父亲来到万宁兴隆华侨农场,看到当时兴隆镇上有很多咖啡店,就暗暗下决心要改变“兴隆咖啡”的现状。实际上“兴隆咖啡”当时风风火火,颇具盛名。吸引着踏实的黄海生,让他几度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咖啡难道和他有缘?但随着时代的久远,他明显觉得昔日的“兴隆咖啡” 风光不再,在激烈的竞争中即将失去市场宠爱,被外地来的咖啡所替代。以“无机”为代表的“兴隆咖啡”产品,越来越没有市场竞争力,更不用提在国外市场占有一席之地。1992年秋季黄海生考入海南大学就读市场经济专业,凭着学到的市场经济知识,11年之后的2003年兴隆华侨农场招商引资,黄海生作为第一批新加坡侨眷引进来的客商,他拿出一笔资金颇大的投资款,在兴隆华侨旅游区里的新车站附近,参与投资建设兴隆华侨一条街,引导兴隆华侨从事商业活动。
当时,黄海生为了生存在兴隆做起小本生意,没有经营经验的他,每年都与朋友合资从越南购进越南咖啡豆500吨,进行咖啡的初级加工,实行边购边销活动。然而,几年过去了仍因为咖啡豆原料供应不足,满足不了市场需求,兴隆咖啡一直被挤在国内市场销售。黄海生看到此情景心里感到十分惋惜,他知道“兴隆咖啡”已有近70多年的历史,不能让它就此退出市场。正在这时,党的十八大刚刚召开不久,黄海生看到报纸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他灵机一动,兴隆不正是处处绿水青山?把发展目标确定在绿水青山之中,立足振兴乡村,重振“兴隆咖啡”不就是把绿水青山变为金山银山了吗?这是个大好机遇啊!黄海生因此决定去碰一碰运气。
2014年3月,黄海生在经商取得一定成效的基础上,又筹措办起餐饮业,把事业做得红红火火。黄海生趁势抓住机遇,成立“海南省兴隆原产地有机咖啡有限公司”,迅速通过海南工商部门,注册生产“福尔波迪”( Faure Bodhi)品牌商标,一改以往的传统“无机咖啡”种植、加工套路,走出一条“有机咖啡”种植的全新路子。
黄海生雷厉风行说干就干,他马不停蹄地立即向农场递交征地1500亩山沟地报告,在兴隆农场西北部沟壑纵横,杂草丛生的山沟创办“咖啡谷”。他的设想得到兴隆农场的大力支持,黄海生想起市委领导有一次到兴隆农场检查工作时说:“农场要振兴‘兴隆咖啡’,要打响“兴隆咖啡”这个老品牌,做大做强咖啡产业”。领导铿锵有力的话语,再一次坚定了黄海生种植咖啡的决心。他横下一条心一定把要“兴隆咖啡”从 “无机”种植,转移到“有机”种植上来。
黄海生首先从书本啃,后到实践中实地了解 “无机”种植的种种弊端,从中悟出“有机 ”种植的好处和优势。紧接着黄海生挥师上阵,带领民工队伍100多人上山,用足足4个月时间,砍掉已更新的1500亩老橡胶树,在更新地上又挖深1.5米的地皮表土,然后用“有机”肥料混合的土肥一车一车地填补回去,再根据规划要求进行一次全面的综合平整,把1500亩征地初步弄出“咖啡谷”的模样来。
过后不久,黄海生从农场了解分析中知道“兴隆咖啡”每年只能收购种植咖啡鲜果28吨,晒干后仅剩干果5.6吨,远远满足不了加工咖啡粉的需求,“兴隆咖啡”干果的需求量超过他的想象,没有原料是导致“兴隆咖啡”面临困境的最大瓶颈。黄海生二话不说打起背包就往山上安营扎赛,搭起茅房和工友们一道风餐露宿,研究规划,一步一个脚印为谋划“咖啡谷”呕心沥血,挥汗如雨,开始了“咖啡谷”艰苦的创业历程。

B、勤学练技术,辗转产地求真经
黄海生明白了“无机”与“有机”的科学道理后,把精力放到如何实现两者之间的转变上,他提出:要实现“喝中国人自己的咖啡,拥抱有机生活”打造“咖啡谷”的理念。他决定走出去闯荡世界。他跑到北纬18度咖啡种植地的云南、广西一带寻求技术真经。力争想方设法获得产品认证证书,最终拿到“兴隆咖啡”和自己生产“福尔波迪”品牌“通行证”,使产品早日走向国际市场。
冬日的早晨,兴隆和熙的暖阳普照大地,给“咖啡谷”周边山区镀上一层淡淡的金黄色。黄海生拿着简单行囊,开始下山奔赴他拜师学艺的云南省之行。命运往往会捉弄人但也会眷恋人,遇到缘分也是常有的事。黄海生在云南咖啡种植地看到这里每亩种植100株咖啡(2.5×3),他跟云南大学出类拔萃的院士结识后,想不到这位院士在海南也有过难忘经历,几次接触后,两人便交情深厚起来,院士收下黄海生这位徒弟,悉心传授他咖啡技术,黄海生也非常虚心拜师学技,先后学到咖啡的矮种、半阴身种植管理和剪枝、土壤疏松等管理技术,院士说,用这些办法管理,非常适合咖啡的正常生长。在云南省摸索学习一段时间结束后,黄海生马不停蹄又来到他的第二站广西,广西气候与海南相近,他与咖啡农交流接触,学习他们种植的成功秘诀,准确掌握好18度热带地区咖啡种植技术要点和病虫害防治知识。黄海生没有满足现状就此止步,他把目标定得更高,看得更远,向更高的目标进发。
他在完成了国内两地的学习后,黄海生打算到第三站,——台湾学习农业管理模式。几个月很快过去了,在一个阴雨连绵的日子里,想不到黄海生又出现在台湾一家咖啡种植园里。他头戴草笠,满身泥泞,手里拿着用雨布包裹的笔记本,一头扎进台湾高效热带农业的庄园阴棚里,与台湾种植咖啡户打成一片,台湾咖啡农把16株咖啡遮阳植物种:牛大力树、金椰树、菠萝蜜、橡胶树,莲雾树、椰子树、荔枝树、香蕉等果林里间种咖啡作了详细介绍,对黄海生想了解的如何提高地力和土地利用率等技术要素向他和盘托出。黄海生听后想:这样既不浪费土地资源,又能提高咖啡产量的做法非常难能可贵。在台湾考察观光给黄海生受到很大启发,他回到海南兴隆后在“咖啡谷”新种植咖啡园里就用上这种“间种咖啡”办法,所有咖啡都在果树中间种,咖啡树冠大圆满,叶密茂盛,结果累累。

黄海生明白,这都是台湾间种技术在兴隆“咖啡谷”应用产生的效应。黄海生在台湾考察期间还看到,台湾的咖啡园里都有纵横交错的管道架在空中,他问台湾老农这是什么装置?有什么作用?老咖啡农告诉他说,这是对咖啡园进行滴灌用的,因为咖啡园里有养猪场,大量的粪便是特好的有机肥料,园里通过装置管道将这些粪便集中到混合池作发酵处理,又将管道延伸到咖啡园里加压滴灌,给咖啡作物喷灌有机肥料,促进咖啡生长提高产量。黄海生把这些学到的技术本领用笔记本详细记录下来,整理成一段段文字带回海南兴隆,准备在兴隆“咖啡谷”里大展身手,创出种植“有机”“福尔波迪”咖啡品牌。
在国内学习黄海生觉得还远远不够。他回兴隆后打听到世界种植咖啡最好的地方——哥伦比亚牙买加正好也在地处北纬18度的经纬线上,是生产“蓝山”咖啡的地方。“蓝山”品牌咖啡在世界排名第一,他毫无犹豫选择要走出国门,亲自到哥伦比亚牙买加实地参观取经。在异国他邦,黄海生十分珍惜学习机会,他了解到“蓝山”咖啡主要含有的“绿岩酸”成分很高,根据在国内的检测,兴隆咖啡“福尔波迪”( Faure Bodhi)品牌的“绿岩酸(63.2)”含量仅次于“蓝山”咖啡,属第二位含量,故“福尔波迪”当属世界上咖啡品牌的第二名。
黄海生不虚此行,他兴高采烈地返回海南兴隆。黄海生想:他既然注册了公司的“福尔波迪”产品,今后一定会生产出大批量的“福尔波迪”咖啡。但如何销售出去在世界市场创出效益,一直是黄海生思索的问题。他不但要学习种植、管理,还要学习销售。黄海生又再一次走出国门,去韩国看看该国的销售技术,在韩国他没心思浏览风景,而是把精力放在开发韩国“实体店+网上销售+分成”上,具体了解学习操作办法、管理和经营理念及其策略,他终于带着微笑和喜悦满载而归,兴奋地回国踏上兴隆这块热土。


倪平,笔名:万音。男,汉族,海南省万宁市人,大学本科毕业,中共党员,政工师职称。系中国政策性金融系统专员,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海南作家协会会员、万宁市作家协会副主席等。(知青出身,从事过农业、工业、金融、新闻、公安、主编等职),共发表各类题材作品(稿件)超过 6000篇(含优秀摄影作品)。
所撰写的散文(随笔)、小说、报告文学、时评、政论、杂文、论电视专题片脚本等体裁作品,分别被《人民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中国作家网、《中国散文家》、海南作家网、《海南日报》、《今日海南》、《海南经济》、凤凰网、百度等全国 60 多家报刊、电台和公众号、自媒体《文声国际》和微刊《故多文学》等采用。部分文学作品、理论文章被收录入全国级有书号发行的作品集,曾获得一、二、三等奖。
现已出版倪平从书作品集共 280 万字,其中有:《绿水青山》(小说散文集);《南海涛声》(报告文学集):《警徽闪烁》(纪实文学集):《荧屏印记》(电视脚本集):《大地足音》(理论文章集):《五味杂陈》(言论杂文集):《叶绿果红》(最新作品集)计160多万字作品共7部,《历史永远不会忘记》《岁月如歌》《百年洪水》等80万字各类画册9部。另外正在整理出版的有《岁月留痕》(新闻通讯集);《生活浪花》(身边随感集)等共46万字新作品2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