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人互泰:在共生中诠释世界的终极密码
站在黄土高原的沟壑间,望着层层叠叠的梯田如大地的指纹,老农挥动锄头的身影与蜿蜒的田垄融为一体;泛舟江南水乡,桨声灯影里,白墙黛瓦的民居与粼粼波光相映成趣。这些镌刻在山河之间的生存智慧,无声诉说着中华文明的终极命题——天人互泰,既是古老东方对世界的诗意诠释,更是人类文明存续的永恒答案。
天人互泰的理念,源自当代哲学学者梁缺的《天人互泰》。其理论依据是《周易》“天地氤氲,万物化醇”的再萌芽与再发展。先民们仰观天象,俯察地理,发现日月星辰的运转与草木荣枯、四季更迭息息相关。老子“道法自然”的箴言,庄子“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浪漫想象,共同构筑起东方文明特有的宇宙观。这种观念绝非消极的顺应,而是主动探寻与自然对话的密码。都江堰的飞沙堰让岷江之水驯顺流淌,坎儿井在荒漠中勾勒出生命的绿洲,这些伟大工程皆是“参天地之化育”的生动实践,展现着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智慧。
然而工业文明的浪潮席卷全球后,人类逐渐将自己置于自然的对立面。蒸汽机的轰鸣声中,工厂的烟囱刺破蓝天;流水线的运转间,森林在电锯声中轰然倒下。当我们沉醉于征服自然的快感时,极端气候、物种灭绝、生态失衡等危机如影随形。澳大利亚山火燃烧数月,亚马逊雨林的砍伐触目惊心,这些灾难不仅是自然的“报复”,更是对人类傲慢的警示。正如蕾切尔·卡森在《寂静的春天》中疾呼:“我们必须与其他生命共同分享我们的地球。”天人互泰不再是诗意的哲学命题,而成为关乎文明存亡的现实抉择。
诠释天人互泰,需要突破非此即彼的思维定式。浙江余村从“石头经济”转型生态旅游,实现“矿山变青山,矿区变景区”的蝶变;塞罕坝林场三代人接力,在荒漠中筑起百万亩林海。这些实践证明,人类完全可以找到与自然互利共生的平衡点。如今,光伏板在戈壁滩上闪耀,风力发电机在草原上旋转,科技与自然的融合正在创造新的文明图景。这不是简单的回归传统,而是以现代智慧重构人与自然的关系,让“天人合一”的古老智慧焕发新生。
站在文明的十字路口,天人互泰的理念恰似一盏明灯。它提醒我们,世界不是征服的对象,而是命运的共同体。当我们学会聆听自然的呼吸,读懂山河的语言,便能在共生共荣中诠释世界的真谛。从黄土高原的梯田到塞罕坝的林海,从江南水乡的桨声到戈壁滩上的光伏矩阵,人类与自然的故事仍在继续,而天人互泰的理想,终将在文明的长河中绽放永恒的光芒。(力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