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文化散文:千秋武圣(五)
文/王西兰
(原创家在山河间
2025—4—23山西)
全民阅读,颂读经典。长篇文化散文《千秋武圣》,作者王西兰,今天播送第五篇。
建安五年(200年)正月,关羽保护着二位嫂嫂,随着曹操的大军,来到了许都(今河南许昌)。
相对于过去,这一次来许都,情况就大不一样了。曹操大军攻破徐州,他们失败了,兄弟失散,他自己是败军之将,是曹军的俘虏。在许都,关羽孤单一人,举目无亲,茫然无助,心情忐忑。
此心何依?此身何属?
这是关羽一生最为心绪烦乱焦虑不安的时候,是心境最为苍凉的时候。
刘关张兄弟失去了徐州,也失散了彼此。桃园结义以来,三兄弟在一起已经十六个年头了,从来没有这样相互不知下落,生死未知。不管以前有过多少危险,多少困难,他们都是同患难,共承担。失败了,他们互相安慰,互相鼓励,决不颓唐气馁。胜利了,他们一起兴奋,一起痛饮,一起欢呼雀跃。不管在什么情况下,三个人的心并不孤单,三个人的精神不会寂寞。现在,关羽头一次陷入在巨大的精神恐惧中,一个死都不怕的英雄铁汉,怕的什么?怕自己的孤单,更怕那两个兄弟有什么不敢想象的遭遇。
一种难以描述的寂寞感和孤独感,折磨着他的身心。
许都的日子,度日如年。
曹操是一个深谙收拾英雄之法的政治家。
曹操有识人之明,也有爱才之心。曹营里虽然人才济济,战将众多,但关羽这样武艺高强,忠义声名满天下的一流战将,曹操还是极想收为己用,引为知己的。关羽到了曹营,曹操“壮羽为人”,对关羽非常赏识和器重,立即给予他一般部属根本不可能得到的礼遇和厚待,一开始就拜关羽为偏将军,政治待遇不可谓不高,而且,“礼之甚厚。”具体情况,我们更可以想见。
高官厚禄,金钱美女,一般俗人,早已心满意足,早已喜出望外。何况曹操已经给予的,与刘备所能给予的,肯定是云泥之别。刘备一介寒士,已沦为“引车卖浆者流” ,能给予关羽的,会有什么?奔波了十六年,到头来脚下无寸土之地,行动无安身之所,前途很难预料,眼下还落个兵马溃逃,兄弟离散的结局,消息全无,生死两茫茫。要说物质享受,要说名誉地位,要说所受到的欣赏、器重和厚待,曹操给予的已是无与伦比;在一般情况下,关羽终极一生也不过如此。你还要什么?你还能怎么?
但曹操待人,用心奸诈,虽然对关羽不是小恩小惠,却绝无真诚。而刘备待人,宽仁厚德,至情至义,其诚心可对天日。更重要的是,对汉室朝廷,对国家一统,对人间大义,对苍生百姓——谁公谁私?谁忠谁奸?谁心忧天下?谁居心篡逆?谁配是关羽的同志和兄弟?谁配为关羽的领袖与旗帜?
这是铁的原则,关羽的心坚如磐石。他不否认曹操对待自己的优厚待遇,但是,从刘从曹,是大是大非,是人生大义,关羽是不能被收买的,是不会被拉拢的。
以曹操政治家的目光,对关羽忠于汉室的立场,对关羽和刘备的同盟关系,不会没有基本估计。他只是在刘备生死未卜消息全无的情况下,在关羽独力难支茫然无助的特殊情境下,企图用虚荣满足和物质待遇,来软化和收买关羽的心。这一套惯用的手段,拉拢了多少英雄豪杰,招引了多少敌军降将,但对于关羽,能不能奏效?他心里是没有把握的。
他派关羽的朋友张辽去试探。
面对张辽的询问,关羽回答:
——曹操给予的待遇优厚,我的心里自然明白。但刘备是我的领袖和兄长,那是有着同生共死盟约的,不管在什么情况下都是不可背盟的。最终我是不会留在曹营的,但曹操对我的优厚待遇,一定要予以报答。等我为曹操立功报效之后,我才会走的。
大义要循,不留;小恩也要报,报了,才走。这就是胸怀坦荡的关羽,这就是诚可对天的关羽,这就是来得明白也要去得明白的关羽。他不会隐瞒自己的政治态度,不隐瞒自己有机会就要离开曹营的决心。我们知道,关羽从小就喜读《春秋》,后来在行军打仗之暇也手不释卷。这正是他恪守信义始终不渝的精神来源。他扶汉兴刘的政治信念,是对春秋大义的自觉追求;他凛然不屈的高贵品质,是追求春秋大义的必然结果。
大丈夫立于天地之间,靠的就是这忠义二字。
是去是留,这又是一次人生的选择。无论何时何地,一般情况下,人们面临的重大选择,无非是“义”、“利”二字。选择“利”,当然会有优裕的物质生活,会有优越的名誉地位。选择“义”,更多的可能则是曲折坎坷,艰难险阻,甚至牺牲生命。关羽没有犹豫,没有迟疑,没有患得患失,没有权衡再三。他的选择是明确的,他的态度是果决的。
“身在曹营心在汉。” 关羽为我们中国政治语言的宝库中,增加了一句千古不朽的珍藏。
明白了关羽的果决态度,曹操能够采取的办法,就是尽可能地拖延滞留关羽的时间。也许他是想,只要关羽和刘备张飞们隔离得久了,他们的感情或许就会慢慢地淡漠下来。
他不知道,桃花的清香,是永远也不会消散的。
当然,曹操还要尽可能地向关羽封锁刘备的消息。实际的情况是,直到此时,也真的没有刘备的任何消息。
对曹操来说,没有刘备的消息,就是最好的消息。
(节选自《千秋武圣》第四章“许都:身在曹营心在汉”)

作家简介:王西兰,男,1948年生,山西永济人。中国作协会员,一级作家职称。曾任运城市文联主席,运城市作家协会主席,山西省作家协会主席团委员,山西省文联副主席。主要从事小说、散文创作,发表文学作品200多万字,其中短篇小说《耧铃叮当的季节》(1985年,第一届)、长篇文化散文《大唐蒲东》(2004-2006年度)获赵树理文学奖。出版有短篇小说集《耧铃叮当的季节》、小说散文集《无悔选择》、长篇小说《送葬》、长篇文化散文《大唐蒲东》、《不朽关公》,文学传记《关羽传》,文学评论集《文学的觉醒与归真》,随笔集《艺术是生命的支撑》,长篇报告文学《中国农民原贵生》,文化专著《世纪之问与时代回答》等。有作品翻译国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