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裂症患者
文/舟自横渡
内战的阴云密布
潜伏经年的分裂主义者
趁着中年危机 ,油腻合围
以擒贼擒王的气势
占领中枢
夺走我的睡眠
黑夜沦陷
我守望
寒冷和恐惧
啃噬着每个角落
我看清了狰狞空中的楼阁
一切呵护恩宠
不过是鼾声中的梦呓
星星无眠
只有星星无眠啊
那么久那么远那么深不可测
而我
必须吞下
越来越多的安定
戴安娜读诗:
《精神分裂症患者》是一首以现代主义笔触书写精神困境的诗歌,通过战争隐喻与物质意象的碰撞,在虚实相生的维度中完成了对精神分裂症患者意识世界的立体建构。全诗以三次空间坍缩为脉络,层层递进地呈现了灵魂内战的残酷图景。
首段"内战"的军事意象堪称精妙:中年危机与油腻合围形成荒诞的并置,暗示社会规训与肉身衰变的双重绞杀。当"分裂主义者"以擒王之势攻陷中枢神经,这种对意识主权的暴力篡夺,在生理层面具象化为失眠症候。战争修辞的运用,将无形的精神崩溃转化为可感的政权更迭,使病理学概念获得了政治诗学的重量。
第二段的空间书写呈现出超现实主义的变形特征。黑夜不再是自然时序,而是沦陷的城邦;寒冷与恐惧作为具身化的啃噬者,暗示着痛觉神经的集体暴动。空中楼阁的狰狞倒影,解构了传统诗意中的浪漫想象,那些被视作庇护的"呵护恩宠",在意识解体的瞬间显影为虚假的安慰剂。这种虚实错位的语言实验,精准复现了认知失调时的谵妄状态。
末段的星空意象构成三重悖论:永恒与短暂(那么久)、可见与不可及(那么远)、澄明与混沌(深不可测)的辩证关系,在"无眠"的共时性中达成诡异的和谐。当患者被迫吞咽越来越多的安定药片,这个充满仪式感的动作,既是对抗失眠的求生策略,也是向化学囚笼屈服的白色投降书。药片数量的增殖曲线,暗合着精神防线的节节败退。
诗人通过搭建这座词语的迷宫,成功地将不可言说的精神创伤转化为可感知的审美客体。那些在意识裂隙中闪烁的隐喻碎片,如黑夜里的弹道轨迹,既勾勒出疾病的暴力轮廓,也暴露出文明对异常心智的认知暴力。当我们在诗行间窥见那颗被安定药片填满的胃,或许也该反思:这个将精神痛苦医学化的时代,是否正在制造新的认知囚徒?
“星星无眠”与“诗人失眠”,本质上是人类将自身的渺小与困惑投射到浩瀚宇宙中的尝试。星辰的永恒性既是对焦虑的消解(如华兹华斯所说的“宁静的哀伤”),亦是对其的放大。而诗人通过书写这种关系,完成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在失眠的夜里,他们与星辰共同编织着存在的意义。
无疑,星辰在诗中成为患者分裂自我的外化。“只有星星无眠啊”的反复咏叹,暗示星辰是患者无法整合的“他我”——它们遥远、清醒、却不可控,如同精神分裂者幻觉中分裂的人格或声音。
当然,患者的失眠是一种“被迫的清醒”,与星辰的“自然无眠”构成荒诞的等级秩序。诗中“安定”的介入是荒诞的解决方式:用药物制造的虚假睡眠对抗真实的清醒,实则是向虚无妥协的仪式。
全诗以“内战”开篇,以“安定”收尾,形成从精神世界的宏大崩塌到肉体凡胎的琐碎妥协的降维叙事。“星星无眠”位于诗的高潮部分,既是患者对宇宙的呼告,也是无人应答的独白。
当星辰与失眠者共同清醒时,精神分裂症患者正在用药物将自己放逐到虚假的黑暗中,成为沉默宇宙中一粒自我消音的存在。安定表面上带来睡眠(“夺走我的睡眠”后的反向补偿),但诗中“黑夜沦陷”已暗示睡眠空间的失守。药物提供的只是“假性黑夜”,如同“鼾声中的梦呓”般虚幻。而“越来越多的安定”暗含慢性自杀的隐喻。当患者通过药物消解失眠时,也在化学侵蚀中逐步杀死敏感、痛苦却真实的自我,成为一具“无梦的活尸”。
在这首诗中,“安定”早已超越医学范畴,成为一则关于现代人精神困境的黑色寓言。当患者吞下安定时,他吞咽的不仅是药片,更是整个时代对灵魂的暴力规训——在星辰无眠的注视下,这场微型化学仪式,成了精神分裂者献给现代性祭坛的最后燔祭。
编者按:
作者以第一人称切入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内心世界,知微见著,豁达从容,在解剖自己的同时,又把精神分裂的疑难杂症留给了读者诸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