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艺漫谭
✤ 历史与诗意的交响
——浅议《淮河赋》的文化纵深与诗性张力
□ AI评诗
在《淮河赋》中,诗人童年以淮河为载体,将历史、文化与个人情感熔铸一炉,通过独特的意象选择与精妙的语言运用,构建起一个充满诗意与哲思的艺术空间,展现出淮河深厚的文化底蕴与独特的精神气质。
诗歌开篇,诗人以“有人说,是大禹王的耒耜凿开了千年皱褶 / 有人说,是钟离国的编钟催生了地域文化”引入,将淮河与大禹治水、钟离国文化紧密相连。大禹王的耒耜象征着人类改造自然的伟大力量,凿开的“千年皱褶”不仅是地理意义上的河道,更隐喻着历史的沧桑脉络;钟离国编钟则代表着地域文化的璀璨与厚重,“催生”一词赋予文化以生命的动态感,凸显淮河作为文化摇篮的重要地位。这两句诗为全诗奠定了历史与文化交织的基调,让淮河超越了单纯的地理概念,成为承载文明记忆的时空容器。
“汤汤淮水吞噬下每粒月光 / 在裂缝处,长出比碑文更斑驳的方言”,诗人运用拟人化手法,赋予淮水以吞噬月光的强大力量,而月光又与时间、记忆相勾连。“裂缝”既呼应前文的“千年皱褶”,又象征着历史的缝隙,在这些缝隙中生长出的“斑驳方言”,是淮河地域文化最鲜活的见证。方言比碑文更具生命力与沧桑感,它是活态的文化基因,在代代传承中记录着这片土地上人们的生活与情感。
“所有漂泊的陶罐和姓氏沉入河底 / 描绘全新的甲骨纹路”,陶罐与姓氏作为人类生活与家族传承的象征,沉入河底后与古老的甲骨文化产生奇妙关联。甲骨是先民记录文明的载体,而沉入河底的陶罐和姓氏仿佛在书写新的文明密码,暗示着淮河文化在历史长河中不断沉淀、演变与新生。那些“叫不出名字的石头,被水磨了数千年 / 每一道涟漪都是你眼角的牵挂”,以石头的坚韧与水的柔情,隐喻着淮河与两岸人民之间深厚的情感纽带,涟漪化作“牵挂”,使自然景观与人文情感融为一体。
诗中“老辈人总是说,淮河打小脾气就倔强”一句,用口语化的表达赋予淮河以人格化特征,生动展现了淮河既孕育文明又时常泛滥成灾的双重性格。“那些个耳熟能详的关乎水的故事 / 在渡口被外乡人传到决堤 / 被浸泡得发胀”,通过“决堤”“浸泡得发胀”等意象,既暗指淮河的水患,又象征着故事在传播中不断被丰富、变形,进一步深化了淮河与人类命运紧密相连的主题。
“老庄的竹简,西楚霸王的巨阙剑 / 全沉在河底,凝成的铁锈 / 正与河底的暗流缓慢对话”,这几句将淮河流域的哲学思想与英雄传说融入其中。老庄的竹简代表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巨阙剑象征着英雄的豪迈与悲壮,它们沉入河底与暗流对话,仿佛在诉说着历史的永恒与文化的延续。这种跨越时空的想象,使诗歌具有了宏大的历史纵深感与哲学思辨性。
“而今,我们饮下的每滴淮水 / 都藏着神明 / 还有从未说透的隐喻”,结尾句将诗意推向高潮。淮水成为连接现实与历史、物质与精神的纽带,每一滴水中都蕴含着神明的庇佑与文化的隐喻,引发读者对淮河文化深层意义的无尽思索。
《淮河赋》通过丰富的意象、独特的语言和巧妙的构思,将淮河的自然风貌、历史文化与人文情感完美融合,展现出诗人对这片土地的深沉热爱与深刻思考,为读者呈现了一幅气势恢宏又充满诗意的淮河文化长卷 。
█ 附 童年原创作品
✦ 淮河赋
□ 童 年(安徽)
有人说,是大禹王的耒耜凿开了千年皱褶
有人说,是钟离国的编钟催生了地域文化
汤汤淮水吞噬下每粒月光
在裂缝处,长出比碑文更斑驳的方言
所有漂泊的陶罐和姓氏沉入河底
描绘全新的甲骨纹路
那些叫不出名字的石头,被水磨了数千年
每一道涟漪都是你眼角的牵挂
储藏着千年的温柔与叮咛
老辈人总是说,淮河打小脾气就倔强
那些个耳熟能详的关乎水的故事
在渡口被外乡人传到决堤
被浸泡得发胀
老庄的竹简,西楚霸王的巨阙剑
全沉在河底,凝成的铁锈
正与河底的暗流缓慢对话
而今,我们饮下的每滴淮水
都藏着神明
还有从未说透的隐喻
❂ 诗人简介:
童年,本名郭杰,男,汉族,1963年12月出生于安徽省蚌埠市,系中国诗歌学会会员。自1980年习诗至今已四十余年,笔耕不辍。诗风多元,中西交融,始终坚持创作实践与理论挖掘互补并重。曾策划中国诗坛第三条道路与垃圾派“两坛(北京评论诗歌论坛和第三条道路诗歌论坛)双派(垃圾诗派和第三条道路诗学流派)诗学大辩论等各类文创活动,多部诗歌原创作品和文艺评论文章入选各知名文创艺术平台。代表作有《天黑之前》、《河》、《短歌》、《短章》等,著有《童年泛审美文化批评诗学札记》等文艺批评专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