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水叩响八步沙
作者:王发国
黄河水,犹如一条奔腾不息的巨龙,裹挟着千年的历史记忆与磅礴力量,从青藏高原的涓涓细流汇聚成滔滔洪流,一路东行,滋养了两岸无数的土地与生命,孕育出灿烂辉煌的华夏文明。2025年4月10日清晨6时,一个注定被铭记的时刻,黄河水跨越百公里,叩响了八步沙的大门,为这片在治沙历程中砥砺前行的土地,带来了新的生机与希望,也奏响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崭新乐章。
八步沙,位于甘肃省武威市古浪县土门镇,地处河西走廊东端、腾格里沙漠南缘,是“三北”防护林工程的前沿阵地 。曾经,这里是风沙的肆虐之地,沙漠以每年7.5米的速度无情地向南推进,周边10万亩农田、10多个村庄深受其害,3万多群众的生产生活饱受风沙侵扰,就连过境的公路和铁路也时刻面临着被风沙掩埋的威胁。当地流传着“秋风吹秕田,春风吹死牛”“一夜北风沙骑墙,早上起来驴上房”的民谣,正是往昔八步沙恶劣生态环境的真实写照。

为了守护家园,改变这令人绝望的现状,1981年,郭朝明、贺发林、石满、罗元奎、程海、张润元六位年过半百的村民挺身而出,他们在一份承包沙漠的合同书上,郑重地按下了鲜红手印,以联产承包形式组建集体林场,毅然决然地挑起了承包治理7.5万亩流沙的重担。在那个物资匮乏、条件艰苦的年代,他们凭借着“一棵树、一把草,压住沙子防风掏”的原始而又智慧的方法,开启了与风沙的艰苦抗争。渴了,就喝一口苦涩的井水;饿了,就啃一口干涩的沙拌馍;累了,就躺在地窝铺里稍作休息。漫天的风沙吹不垮他们的意志,恶劣的环境压不弯他们的脊梁,他们心中只有一个坚定的信念:治沙造林,还家园一片绿色。
时光匆匆,第一代治沙人在岁月的磨砺中渐渐老去,贺发林、石满、郭朝明、罗元奎先后离世,但他们的精神却如同沙漠中的胡杨,屹立不倒。六家人曾立下约定:无论多么艰难,每家都必须有一个继承人,将治沙事业进行到底。于是,郭朝明的儿子郭万刚、贺发林的儿子贺忠祥、石满的儿子石银山、罗元奎的儿子罗兴全、程海的儿子程生学、张润元的女婿王志鹏,接过了父辈手中的铁锹,成为八步沙的第二代治沙人。他们继承了老一辈的坚韧与执着,继续在沙漠中挥洒汗水。第二代治沙人不断探索创新,应用“网格状双眉式”沙障结构,实行造林管护网格化管理,大大提高了治沙效率和树木成活率。在他们的努力下,2003年,八步沙7.5万亩的治理任务终于完成,一道南北长10公里、东西宽8公里的防风固沙绿色屏障初步形成 ,有效阻挡了风沙的侵袭,保护了周边的农田和村庄。

然而,治沙人并没有满足于此,他们深知,沙漠的治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还有更多的风沙口等待着他们去征服。2003年,郭万刚带领第二代治沙人主动请缨,向腾格里沙漠风沙危害最为严重、远离林场25公里的黑岗沙、大槽沙、漠迷沙三大风沙口进发。在这片更为恶劣的沙漠腹地,他们风餐露宿,不畏艰难,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完成治沙造林6.4万亩,封沙育林11.4万亩,栽植各类沙生苗木2000多万株,造林成活率达到65%以上,林草植被覆盖度达到60%以上。
在前辈们的耳濡目染下,郭朝明的孙子郭玺等一群年轻人也加入到防沙治沙的队伍中,成为八步沙第三代治沙人。他们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尝试“打草方格、细水滴灌、地膜覆盖”等新技术,为治沙事业注入了新的活力。三代治沙人,跨越四十余载,累计完成治沙造林32.35万亩,管护封沙育林草面积44.93万亩,完成通道绿化近200公里,建设农田林网5000多亩,栽植各类沙生苗木4000多万株以及花卉、观赏苗木1000多万株,实现了从“沙逼人退”到“人进沙退”的伟大转变,八步沙林场也发展为古浪唯一一家由农民联户组建的生态公益性林场,成为甘肃省农民联户承包治沙造林的典型。

多年来,八步沙林场还积极探索生态与经济协同发展之路,2010年实现企业化转型,成立八步沙绿化有限责任公司,承接国家重大生态建设工程,加快沙产业培育。通过“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建立“按地入股、效益分红、规模化经营、产业化发展”的林业产业经营机制,在黄花滩移民区流转土地,种植梭梭嫁接肉苁蓉、枸杞、红枣等,带动周边农民增收致富,让曾经的“死亡之海”逐渐变成了“经济绿洲”。
尽管八步沙在治沙造林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水资源短缺始终是制约其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八步沙气候干旱,降水稀少,蒸发量大,长期以来,治沙苗木只能依靠有限的地下水灌溉,这不仅限制了林地的进一步扩大,也对已有的生态成果构成了威胁。

转机出现在2025年4月10日,随着取水泵站闸门缓缓开启,黄河水如久别重逢的老友,奔腾着涌入八步沙沙产业水源工程调蓄水池。该蓄水池坐落在甘肃省八步沙林场东侧,设计总库容达50万立方米。项目投运后,构建起“蓄、引、灌”三位一体系统,分高、中、低三区覆盖林场灌溉需求,经15公里管网精准润泽3.3万亩治沙苗木。黄河水的到来,犹如一场及时雨,为八步沙的生态保护与沙产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水资源保障。它不仅为3.3万亩林地提供了稳定且长效的灌溉水源,有效提升了林地的抗旱能力,每年还可节约超百万立方米地下水,极大地促进了八步沙区域的荒漠化防治与农业可持续发展。
八步沙林场场长郭万刚激动得热泪盈眶,感慨道:“黄河水上到八步沙了,士门子干旱缺水的历史结束了。”这句质朴的话语,饱含着三代治沙人的心血与期盼,也让人们看到了八步沙更加美好的未来。黄河水叩响八步沙,是自然的慷慨馈赠,更是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动实践。它见证了八步沙治沙人几十年如一日的坚守与付出,也激励着我们在生态文明建设的道路上奋勇前行。相信在黄河水的润泽下,八步沙这片曾经的沙漠将绽放出更加绚烂的绿色之花,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典范,续写生态治理与绿色发展的传奇篇章。

作者简介:王发国,甘肃古浪县人,县作协会员,网名宁静致远,农民。早年曾有新闻作品在省市级报刊和省人民广播电台刊登播出。近年有文学作品在《古浪文史》《西凉文学》《速读》杂志、《武威日报》天马副刊、《古浪文苑》《浪花》文集收编刊发,意在墨迹中寻求快乐,耕耘中畅叙情怀。不求浓墨写人生,但愿身心常康健。作品散见于多家文学平台和都市头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