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神垕古镇游记
4月16日,踏上神垕古镇之旅。春日的阳光像一层薄釉,温柔地笼罩着神垕古镇。这座隐匿于河南禹州的小镇,以“钧瓷之都”闻名,却鲜有喧嚣的游客。漫步其间,仿佛一脚踏进了某个被时光遗忘的角落,窑火不熄,匠心如初。
神垕的老街并不长,却足够曲折。青石板路被岁月磨得发亮,两侧是砖木结构的明清老宅,门楣上“钧瓷世家”“手工作坊”的招牌半新不旧。一位老人坐在门墩上晒太阳,脚边堆着刚出窑的茶盏,釉色如晚霞晕染——那是钧瓷独有的“窑变”魅力。
伯灵翁庙的飞檐下,悬挂着一串钧瓷风铃,春风掠过,叮咚声里混着远处拉坯机的嗡鸣。庙内香火袅袅,供奉的窑神伯灵翁,据说是唐代一位烧出绝世钧瓷的匠人,被后世奉为行业祖师。
拐进一家名为“炉钧一色”的作坊,老师傅正将一坨灰白的陶泥摔上转盘。他双手微拢,泥坯便魔术般拔高、延展,化作花瓶的曲线。“这叫‘手随泥走,泥随手变’。”他笑道。我试着上手,泥团却像叛逆的孩子,在掌心歪歪扭扭地瘫成一片。
后院堆着等待入窑的素坯,一旁的展示架上,成品钧瓷泛着宝石般的光泽——天青、月白、胭脂红……“钧瓷无对,窑变无双。”师傅指着一只紫红斑纹的碗,“同一窑里,没有两件完全相同的器物。”这或许正是钧瓷最动人的哲学:接受火焰的不可控,方能成就意外之美。
镇外的国营瓷厂旧址已荒废多年,但高耸的烟囱仍倔强地刺向天空。爬满藤蔓的窑炉像一条盘踞的龙,炉膛内壁凝结着厚厚的琉璃状窑汗——那是1300℃高温留下的泪痕。触摸那些斑驳的砖石,仿佛能听见三十年前窑工们喊着号子投柴的喧哗。
离开时,我在街中名家手笔店请了一个枣红色的钧弥勒佛,釉色红中透粉,店老板孟河池先生用旧报纸包好,又送主人杯一个,随口念了句当地老话:“家有万贯,不如钧瓷一片。”
这尊佛的笑容最符合神垕的气质——恬淡、安然,不争不抢,却自成一派天地。走出小店,中午的太阳给老街镀上金光,神垕古镇似乎更加古朴神秘而炙热。回望那些静默的窑炉和忙碌的作坊,心中不禁生出敬畏。在这里,泥土与火焰共同书写了千年的传奇,每一捧陶土,每一抹釉色,都承载着匠人的心血与梦想。而这份对传统的坚守与传承,正是神垕古镇最动人的魅力所在。踏上归途,心中满载着对钧瓷的惊叹与对古镇的不舍,我知道,这段旅程,将会成为我记忆中一抹难忘的色彩。
回望古镇,那些被窑火淬炼千年的泥土,或许比我们更懂得:真正的永恒,不在完美无瑕,而在于坦然接纳裂痕与斑驳,如同生命本身。
神垕的美,不在宏大的景观,而藏在拉坯机转动的韵律里、老匠人掌心的裂纹中,甚至某片无意拾起的碎瓷上。若你厌倦了标准化景点,这里仍有手工艺的温度可循。让你触摸泥土与火焰的千年记忆,回味悠长!
作者:梁九州,1963年出生,河南临颍人。姓名学专家,奇门风水应用专家,诗人,国家一级美术师。河南省易学专家联谊会常务副主席、河南省黄帝宅经文化研究会执行会长兼秘书长、九州医道书画研究院院长、河南省斗柄文化传播有限公司首席专家,河南省中之慧文化传媒有限公司首席专家、中华名人库首席客座教授。《河南大智慧》、《九洲演易》主编。荣获“河南省易界功勋人物”和“国学传播优秀人物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