冒辟疆著作中的“乞巧”与洪昇著作《长生殿》中的“乞巧”均源自《梧桐雨》
傅济生
《红楼梦》第十八回元妃点了四出戏:第一出,《豪宴》; 第二出,《乞巧》;第三出,《仙缘》; 第四出,《离魂》。”
《影梅庵忆语》“戊子七夕,看天上流霞,忽欲以黄跳脱摹之,命余书“乞巧”二字,……以余勒书故。长生私语,乃太真死后,凭洪都客述寄明皇者,当日何以率书,竟令《长恨》再谱也!”
冒辟疆所著《影梅庵忆语》中提到的“乞巧”和“竟令《长恨》再谱也!”。《红楼梦》第十八回元春点的就是“七夕,于长生殿乞巧,对星盟誓”,是引用的杂剧剧本《梧桐雨》。
《梧桐雨》,全名《唐明皇秋夜梧桐雨》,杂剧剧本,四折,元白朴撰。刊行于明万历十六年(1588年),作者事迹参见《读书志第一千0七十八部·<墙头马上>》。.
白朴, 中国元代戏曲作家,词人。(生卒年:1226年-1306年)字太素,号兰谷。初名恒,字仁甫。隩州(今山西河曲)人,客居真定(今河北正定)。父白华为金枢密院判官。白朴幼年蒙古军攻占南京(今开封),父母离散,曾由元好问照料。蒙古灭金后,白朴终生不仕。后移居金陵(今江苏南京),与诸遗老诗酒往还。作杂剧16种 ,今存《唐明皇秋夜梧桐雨》、《裴少俊墙头马上》、《董月英花月东墙记》3种,而以《梧桐雨》为代表作。白朴也是元代有成就的散曲作家之一。散曲内容大多是叹世、咏景和闺怨之作。曲词秀丽清新,有些小令颇有民歌特点。白朴的词流传至今100余首不少怀古之作,寄托了故国之思。今存《天籁集》词2卷。散曲存小令37首,套曲4首,今人隋树森《全元散曲》收录。
《唐明皇秋夜梧桐雨》,简称《梧桐雨》。《录鬼簿》、《太和正音谱》等均有著录。剧写唐明皇宠爱杨贵妃,整日歌舞宴乐,安禄山等作乱,明皇率众逃往四川。行至马嵬坡,军士哗变,逼明皇缢死杨妃。平乱后明皇回到长安,每日哭祭杨妃,思念成梦,醒后则听雨打梧桐、触景生情,更添愁闷。李隆基与杨玉环的故事,在唐代即成为文人写作的题材,此后又大量出现在俗文学作品和野史笔记中。其中最著名的是唐·白居易的《长恨歌》、唐·陈鸿的《长恨歌传》、乐史《杨太真外传》、清·洪升的《长生殿》。《梧桐雨》杂剧通过李、杨的悲欢离合鞭笞了唐明皇的奢侈荒淫,同时对其悲剧遭遇寄予了深切同情。白朴身经金朝亡国,因此写唐明皇的由盛而衰便不免融进他自己的亡国之思,这便形成全剧感情真挚、缠绵悱恻的特色。同时白朴还长于抒情,善于烘托气氛,以自然清丽的语言创造出诗的意境。今存《元曲选》本、《脉望馆古名家杂剧》本、《古杂剧》本、《酹江集》本、《元明杂剧》本。各本曲词相同,与《元曲选》本亦无大异。现据《元曲选》本整理。
剧情:唐朝安禄山因战败被判罪。但唐玄宗认为他勇武,加官,给贵妃做义子。安与杨私通。因他人劝谏,改安禄山为渔阳节度使。安禄山离开长安,仍追求贵妃。玄宗与贵妃日夜寻欢,七夕,于长生殿乞巧,对星盟誓。正值玄宗观看贵妃跳霓裳羽衣舞时,惊闻安禄山叛乱,已逼近长安。他们向蜀逃难,到马嵬坡,禁军哗变,杀死国舅杨国忠,扬言马踏杨贵妃。玄宗无奈赐杨贵妃缢死。禁军送他入蜀。平乱后,玄宗回京养老。雨淋梧桐之夜,他思念贵妃,不尽凄凉。
剧作描写唐玄宗与杨贵妃的遭遇,表达帝王“因歌舞坏江山”。全剧由“长生殿宴饮”、“安禄山造反”、“杨贵妃缢死”、“唐玄宗悲秋”四场戏组成,前呼后应,衔接很紧。种种纠葛,引人入胜。人物刻画细腻、生动。曲词华美,诗意浓厚。清李调元说:“元人咏马嵬事无虑数十家,白仁甫《梧桐雨》剧为最”(《雨村曲话》)。
有关唐玄宗、杨贵妃韵事,见于白居易《长恨歌》、陈鸿《长恨歌传》、乐史《杨太真外传》等。白朴综合前人之作再创作。此剧对后世颇有影响。清钮格《磨尘鉴》、孙郁《天宝曲史》、洪升《长生殿》、唐英《长生殿补》、许逸《蓬壶院》等均与此剧有关。
《唐明皇秋夜梧桐雨》
第一折 长生殿宴饮 【主要剧情是“乞巧”,作为折子戏演出时亦称“乞巧”,因其情节欢乐、喜庆为观众所喜闻乐见,点唱频率较高。】
其中有一段写道:"今日是七月七夕,牛女相会,人间乞巧令节。已曾分付宫娥,排设乞巧筵在长生殿,妾身乞巧一番。宫娥,乞巧筵设定不曾?(宫娥云)已完备多时了。(旦云)咱乞巧则个。(正末引宫娥挑灯拿砌末上,云)寡人今日朝回无事,一心只想着贵妃。已令在长生殿设宴,庆赏七夕。内使,引驾去来。”
在元朝和明朝时期,《唐明皇秋夜梧桐雨》共四折可以拆开来演,称为折子戏。
洪昇(1645—1704)字昉思,号稗畦,又号稗村、南屏樵者,钱塘(今杭州)人。康熙七年(1668)入国子监肄业,终身未入仕。康熙十二年(1673)作《沉香亭》传奇,后改写为《舞霓裳》。至二十七年,又重取更订之,易名《长生殿》。康熙二十八年(1689),因在清圣祖孝懿温诚仁皇后佟佳氏大丧期间于寓所演出,被言者所劾,革去国子监学生籍,一时株连达五十人左右,时人诗云:“可怜一曲长生殿,断送功名到白头”。翌年在浙江乌镇失足落水而亡。他是和孔尚任齐名的剧作家,世称“南洪北孔”。作品有传奇《长生殿》,杂剧《四婵娟》一种传世,另有《锦绣图》待考。其余作品均佚。今人章培恒著有《洪昇年谱》。
洪昇的《长生殿 》共五十出。
第二十二出 密誓其内容即是"乞巧”。
资料显示《长生殿》都是全本演出,未见拆开演出。再者,洪昇的《长生殿》最后“至二十七年,(1688)又重取更订之,易名《长生殿》。” 而冒辟疆著《影梅庵忆语》是在董小宛1651年去世后就写的。1677年冒家开始中衰,冒辟疆建筑三间草屋“匿峰庐”,他写道“把茅为盖,挂席为门,绳枢瓦牘,仅敝风雨。”而《红楼梦》开篇说“茅椽蓬牘,瓦灶绳床,其晨夕风露”。若干年后,冒辟疆已经接近古稀之年,面对一大堆书稿,感觉到要在有生之年完成这部巨著,任重道远岂敢松懈,还有不少书稿在朋友处,那时交通非常不便,花了数年时间,虽然收回了大部份书稿,已经是残缺不全,至1683年冒辟疆开始对红楼梦书稿进行整理,(都在洪昇《长生殿》问世之前)“於悼紅軒中披閱十載,增刪五次,纂成目錄,分出章回”,还没有最后完成,就于1693年逝世,冒辟疆去逝那天:“时寐时醒,令诸童度曲” ,冒辟疆的灵魂在优美的昆剧乐曲中升天。
脂砚斋在康熙三十三年即1694年,于甲戌抄阅再评仍用石头记时,顾物伤感,悲痛欲绝:“壬午除夕,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余尚哭芹,泪亦待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