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论清谦道人吴玉的笔墨修行
清风
太白湖北岸的垂柳将春末的絮语揉碎在湖面时,雅风堂的檐角总挂着几缕未干的墨香。
在这座临水院落里,画家吴玉正用狼毫蘸取湖水研磨着时光——1963年出生的他,历经六十余载春秋,将泰山的雄浑、太白的清逸与全真道的玄妙,融成宣纸上的万千气象。
当游客们驻足观看那些仿佛能听见松涛、望见云海的山水长卷时,他们触摸的不仅是水墨丹青,更是一部用笔锋书写的生命哲学。
吴玉案头的松烟笔墨见证着半个世纪的修行。少年时在泰山脚下临摹《芥子园画谱》的稚嫩笔触,经倪贯一、孙洪彬等先生点化,逐渐生出山石的筋骨。
那些在曲阜孔庙前写生的晨昏,在微山湖畔观察渔舟的日夜,让他的笔端既有儒家"致广大而尽精微"的严谨,又带着道家"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洒脱。
当2013年他在崂山太清宫焚香皈依,成为全真金山派二十三代弟子时,宣纸上的云烟突然有了呼吸——刘怀元道长传授的不仅是道门心法,更是"以形写神"的终极密钥。
这位道号清谦的画者,深谙中国山水画"三远法"的精髓。观其《太白四时图》,春山用披麻皴勾勒出万物萌发的柔韧,夏峦以斧劈皴展现雷霆万钧的雄浑,秋岭施以折带皴描摹时光流转的沧桑,冬峰则用雨点皴点染天地寂寥的澄明。
四时变换在丈二宣纸上流转,却不是简单的自然摹写——吴玉用"米点皴"表现晨雾中的道观时,总在屋檐处留白,恍若《道德经》中"凿户牖以为室"的哲学隐喻;描绘湖面渔舟时,他会在波纹间穿插枯笔飞白,恰似庄子"虚舟遨游"的逍遥意境。
在青华洞道观的晨钟暮鼓中,吴玉完成着艺术与修行的双重蜕变。他师从杨贵传研习山水画时,将全真道"性命双修"的理念注入笔墨:画山必先观其气脉,如同内丹修炼需通任督;绘水定要悟其灵韵,好似吐纳导引须合阴阳。
那些慕名而来的求画者或许不知,他们带走的不仅是雅风堂的山水,更是一幅幅凝结着道家养生智慧的"纸上洞天"。
某次为海外学者作《问道崂山图》,他在山径转折处暗藏北斗七星,云海翻涌间隐现八卦方位,将《周易》"观物取象"之理化作视觉迷宫。
这位山东省宗教领域人才库收录的艺术家,始终保持着"十日一水,五日一石"的创作敬畏。
2021年创作《运河图》时,他沿运河徒步写生,用焦墨记录纤夫踏出的历史沟壑,以青绿渲染漕船犁开的时代清波。当长卷在济宁市政协展厅展开时,观众看到的不是简单的地理图示,而是笔墨构建的文化基因库——运河沿岸的文昌阁带着倪瓒的疏淡,船帆的弧线藏着八大山人的孤傲,而整幅作品的气韵流动,分明是范宽《溪山行旅图》在新时代的回响。
吴玉兼任多个书画协会要职,却始终以"清谦"自守。某次拍卖会上,其六尺整张《云水禅心》拍出高价,他连夜将所得捐赠给道教书画院。
这种"得意忘形"的修为,恰如其画中常见的高士形象:往往背对观者面山而坐,只留衣袂飘然——这既是谢赫"六法"中"气韵生动"的现代表达,更是道家"至人无己"的精神写照。
当他在青华洞以朱砂绘制《洞天福地图》时,观者能清晰感受到笔墨间流淌的《黄庭经》要义:每一笔勾勒都是炼炁,每处渲染皆为存神。
如今站在雅风堂前,看太白湖的烟波浸润着画室的窗棂,吴玉仍在进行着永无止境的艺术证道。他笔下的山川,早已超越"可行可望"的物理空间,抵达"可游可居"的心灵原乡。
当夕阳为湖面铺就金笺,这位清谦道人依然在临窗挥毫,将六十年的人生体悟化作纸上云烟——那些看似随意的枯湿浓淡里,藏着《苦瓜和尚画语录》的玄机,也蕴含着《悟真篇》的丹诀。
或许这正是中国山水画的终极奥秘:当笔墨修炼到极致,每一幅作品都是画家与天地签订的契约,都是灵魂在宣纸上的栖居。
附:艺术家清谦道人吴玉简介
吴玉,字琢如,道号清谦,山水画家,1963年生人,祖籍山东泰安,自幼爱好书画,承蒙倪贯一,孙洪彬,樊运琪,张立钊,杜卫国等先生的指教,刻苦学习几十年未敢懈怠。现为中国道教协会道家书画院画家,山东省国画院理事,市政协书画联谊会理事,济宁市书画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济宁市民族书画协会副会长,济宁市道教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2013年崂山太清宫皈依道门,道教全真金山派二十三代弟子,师父刘怀元道长。现师承著名山水画家杨贵传先生。山东省宗教领域人才库人才,现居山东济宁青华洞道观修行。
2025-4-16于任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