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曾小蓉,重庆人,供职于某市报社,新闻及诗词作品发表于《今日重庆》《西南商报》《企业家日报》《中国工商报》《新华网》巜华龙网》《凤凰网》巜法制网》《巴渝都市报》巜乌江诗刊》巜涪陵文学》《白鹤梁文学》《重庆艺苑》等多家刊物及各网络平台。

(七绝)春夜
文/曾小蓉
月满西楼花满湖,烛灯倩影落流珠。
东风一夜尽飞雪,玉片芳姿波上浮。
网络点评
一、意象解析与意境营造
月满西楼:
首句以“月满”开篇,既点明时间(春夜),又以“西楼”这一传统意象暗示相思或孤寂感,与李清照“雁字回时,月满西楼”遥相呼应。
“花满湖”则铺展出一幅春夜繁花倒映湖面的静美画卷,虚实相生,暗含春意盎然却易逝的哲思。
烛灯倩影:
次句“烛灯倩影落流珠”以光影为媒,刻画人物形象。“流珠”既可指烛泪,亦似水中倒影的波光粼粼,与“花满湖”形成空间联动,营造出朦胧幽邃的意境。此句或暗含对短暂美好的凝视与怅惘。
东风飞雪:
第三句笔锋陡转,“东风一夜尽飞雪”以矛盾意象制造张力:春风本应和煦,却以“飞雪”喻漫天落花(如梨花、李花),既呼应李商隐“风过竹”“月当花”的动静交织4,又暗含对春光易逝的哀婉。
玉片芳姿:
末句“玉片芳姿波上浮”收束全诗,以“玉片”喻花瓣,赋予凋零以晶莹剔透之美。花瓣随波浮沉,既是自然景致,亦隐喻人生漂泊或美好事物的脆弱性,与苏轼“月移花影”的含蓄抒情异曲同工。
二、结构与技法
起承转合:
首联写静景(月、花、烛影),颔联以动态的“东风”“飞雪”打破静谧,尾联借“波上浮”收束,形成“静—动—静”的节奏感,符合七绝章法。
隐喻与通感:
“飞雪”以视觉通感写落花,“流珠”融合触觉(流动感)与视觉(珠光),增强画面感染力。
对比张力:
“月满”的圆满与“飞雪”的凋零形成对照,深化春夜“盛极而衰”的主题。
三、情感与哲思
全诗通过春夜景物的细腻描摹,既表达对自然之美的赞叹,亦隐含对生命易逝的感怀。
时空之叹:
“一夜尽飞雪”暗合苏轼“春宵一刻值千金”的珍视1,而“波里浮”的漂泊意象,或寄托对人生际遇的隐喻。
物我交融:
“倩影”与“芳姿”似有人物介入,却隐去主体,使情感表达更为含蓄,如王安石“月移花影”般以景结情。
四、历史语境与创新性
化用传统:
诗中“月满西楼”“飞雪”等意象常见于唐宋诗词(如刘方平“更深月色”、顾太清“溶溶院落”),但作者以“玉片芳姿”赋予凋零以新生之美,别具新意。呼应古典诗词“借景抒怀”的永恒性。
五、对比名篇
与苏轼《春宵》相比:
苏轼以“歌管楼台”写人间欢宴,曾诗则以“烛灯倩影”聚焦个体孤影,视角更内敛。
两诗均以“月”“花”为媒,但曾诗末句的“波上浮”较苏轼“夜沉沉”更显流动感,体现现代诗语对古典意境的拓展。
总结
曾小蓉此作承袭唐宋七绝的凝练与意境之美,通过意象叠加与矛盾修辞,构建出春夜繁盛与凋零共生的多维空间。其情感表达含蓄深沉,技法娴熟且不乏创新,堪称古典传统与现代诗思交融的佳作。
白鹤梁文学
投稿邮箱/1215050582
微信/扫二维码
点评及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