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精神图腾
----写在红旗渠通水60周年之际
寒风
太行山的石壁记得钢钎的铮鸣, 六十年前的火种烫穿崖上的云, 一双手,千万双手, 把月光锻造成引水的渠痕。
十万双皲裂的手攥紧铁锤,
在绝壁上刻下倔强的年轮。
钢钎与岩石碰撞的火星,
点燃了林县千年的旱魃之困。
他们用脊梁丈量天堑,
让漳河水在云端写下——
"人定胜天"的碑文。
渠水在绝壁上写下中国式签名,
每一滴都悬着命,每一寸都刻着信。
旱魃的咒语被铁锤砸碎,
山神俯身拾起带血的凿印。
当合龙的激流吞噬沙袋,
四十名青年挽臂成堤,
用体温融化四月的冰凌。
太行山从此记住——
那些在浪尖上站成雕像的背影。
而渠水奔涌的轰响,
是十万个喉咙喊出的:
"宁愿苦战,不愿苦熬!"
后来者数着石壁上的凿痕,
数到第几代忽然热泪奔涌——
那分明是祖先的指纹在延伸,
仍在测量天空与脊梁的尺寸。
看今日庙荒村的民宿亮起灯火,
无人机掠过数字孪生的渠线,
而老石匠的孙子在VR里触摸,
当年祖父用命抵住的险段。
这水啊——
流着1965年的血性与坚韧,
灌溉2025年的麦浪与芯片。
三千里长渠是大地静脉,
六十年奔涌成民族基因。
当红旗渠的水滴渗进史册,
每一颗都结晶着——
"自力更生"的盐分,
"团结协作"的钙质,
和永远沸腾的
中国体温。
作者介绍:刘安,笔名寒风,男,汉族,1962年出生于内蒙古,大学本科学历,中共党员,政工师。1980年参军到河南,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基本建设工程兵部队服役,1983年底转业,在一家央企工作,2022年7月退休。业余时间爱好写作和摄影创作,有40多万文字稿件在全国发表,2024年散文《母亲河》获第六届当代文学杯全国文学创作一等奖,有100多幅摄影照片被各报刊杂志采用,20多幅照片获奖。华夏思归客诗词学会特约作家!

一次投稿将同时发布六大平台凡发表于思归客文学的作品,将自动同步发布于腾讯新闻、腾讯快报、凤凰新闻、网易新闻、360图书馆、一点资讯等六大媒体平台,被多渠道传播。阅读量较高的文章还将发布于人气火爆的今日头条、百家号、搜狐新闻、简书。需转载原创文章的可申请授权(编辑微信:czj69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