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弘扬劳模精神 促进乡村振兴”暨《把功勋写在大地上》新书研讨会上的讲话
聊城市委党校副校长、孔繁森精神教学基地
服务中心主任王 巍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
大家上午好!
很荣幸在这个特别时间节点参加本次研讨会。王长新部长是我非常尊敬的老领导、老大哥,也是我学习的榜样。这些年他一直笔耕不辍,以饱满的激情和敏锐的视角,让一部部优秀作品问世,《把功勋写在大地上》这本书无疑是一颗璀璨的明星,生动展现了张国忠劳模扎根土地、奉献人民的崇高精神,将这位全国劳模的奋斗历程熔炼成一部激荡人心的奋斗史诗,书中既见张国忠劳模握紧锄头与群众同耕的朴实身影,更彰显他带领群众改天换地的担当作为,既刻画了“老黄牛”般的躬耕精神,更传递出共产党人“把苍生扛在肩上”的赤子情怀,书中展现的基层治理智慧和无私奉献精神,正是新时代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宝贵精神财富。
我非常有幸在张国忠劳模身边工作了13年,亲历了王老乡与冯官屯镇的合并,杨屯村贸工农一体化的发展,新农村建设的巨变,小杨屯村党支部到党委的蜕变...他的政治品格、敬业奉献、胸怀格局、为民情怀、改革创新都给我留下了
深刻印象,一直是我学习的榜样,对我个人成长帮助很大。
张劳模是一个胸有大局且很讲政治的人。他在大是大非面前总能保持清醒的头脑,发挥积极的作用,把党的方针政策变成群众的自觉行动。他善于发挥党支部的堡垒作用,激发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他是将“三会一课”制度执行最好的基层党支部书记之一,把“三会一课”当成庄稼地里的节气来守,党员大会月月开成学习阵地,党小组会开在田间地头解难题,党课更是风雨无阻,把党的要求掰开了揉碎了讲。从2001年到2013年他多次到镇上为全镇的干部作报告,每次报告都起到鼓舞士气促进发展的良好作用。他的报告主题突出,逻辑条理清晰,符合县镇要求,有血有肉,语言朴实、鲜活。时间精准,说讲多长时间就多长时间。而且他也是听会的模范,一上午基本不出去,听的很认真。
张劳模有一个为家乡增光添彩的执着信念。他常说——绝不给家乡丢脸。他说得也很实在:“我要是到冯屯发言,代表的是小杨屯村,要是到县里发言代表的是冯官屯镇,在市里发言代表的是茌平县,在省里发言代表的是我们聊城市,要到北京发言代表的就是我们山东省。他每次发言都深思熟虑,长时间思考,打好腹稿,做好结合,既符合党的方针政策又接地气,有干货。他的讲话总能用最朴实的语言展现家乡的的精气神。
张劳模有很深的为民情怀。他为小杨屯村的老百姓做了很多实实在在的好事,在“十二连洼”这样最贫瘠的土地上镗出了一条致富路。他紧紧依靠党的富民政策,立足本村条件,反复思考怎样使经济实现新的突破。他一次又一次跨进科研院所的大门,先后有十几位知名专家、教授来村指导、传授技术、提供高新品种。他带领群众搞“立体种植”,创造了一年“三种三收”、“四种四收”等种植模式。张劳模把它总结为:“少数面积狠抓钱,多数面积搞粮棉,小田收入投大田,粮棉瓜菜都增产,农林牧副齐发展”。
1993年底,张国忠为了学习养鸭技术,掌握鸭子生长规律,在家试养了200只填鸭,鸭子养大了,他却累瘦了。总结出“不断水、不断食、不断电、不断人,喂18斤料,长5、6斤沉,养42天,便可出栏,进宰杀车间”的养鸭经验。他把很高深的理论,变成朴实的大白话让群众听得懂、会操作。
张国忠劳模积极探索创新生态养鸭模式,推行“立体、高效、生态网上养殖模式”,用“赶鸭子上网”的方式,解决了很多养鸭难题。他抓住新农村建设发展沼气项目的契机,建起了全省最先进的大型沼气站,促进了村民生产生活方式及生态环境的改变。
张劳模在干部管理,培养接班人上也很有心得。他总结了六会,即使到了现在也很值得我们学习,他说当干部要六会,前三会(会干、会总、会讲)和后三会(会看人、会用人、会调动人的积极性)。为了教育其他干部,总结出112个字的“吃亏经”朗朗上口,用张劳模的话来说,干部“甘愿吃亏才能有权威”。这个“吃亏经”一直贴在小杨屯村路边的墙上,这是张劳模自己的信条,也是小杨屯村所有干部的信条。
我们茌平县连续多年评选“张国忠式”的支部书记,为全县发展起到了一个很好的示范带动作用。在我看来,无论是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还是乡村治理、乡村振兴方面,今天仍值得我们研究学习。
到孔繁森精神教学基地和孔繁森同志纪念馆工作后,我感觉张劳模和孔繁森有很多共同之处,下面谈几点感触。
一、张国忠同志忠诚于党、坚守初心的政治品格,与孔繁森同志"一腔热血洒高原"的赤子情怀激励我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张国忠曾冲着划在地上的锤头镰刀,庄严地宣誓:“只要天塌不了,地陷不了,我张国忠跟着共产党走的心就变不了!”这成为他毕生的信仰坐标。面对多次转干升迁的机会,他甘守“十二连洼”的泥土地,将人生的根深深扎在群众之中。这与孔繁森同志“为了党,为了人民,上刀山入火海也在所不辞”的信念一脉相承。他们用行动告诉我们:对党忠诚不是抽象的口号,而是在艰苦环境中的坚守,在利益诱惑前的抉择,在时代浪潮里的定力。
二、张国忠同志心系百姓、甘于奉献的为民情怀,与孔繁森同志"爱的最高境界是爱人民"的境界感践行了共产党人的根本宗旨
从1961年洪灾中舍身保集体牲畜,到1993年拔掉针头千里求鸭苗;从把国家奖励的万元奖金悉数交公,到七旬高龄仍奔波在养殖场一线,张国忠用“吃亏奉献”四个字诠释了共产党人的价值追求。正如孔繁森同志卖血抚养藏族孤儿,用生命丈量阿里高原一样,他们始终把群众冷暖放在心头。今天,当我们看到小杨屯村“户户住洋楼、农民变工人”的巨变时,更要读懂这背后“干部敢试群众苦,风险自己担,成果大家享”的奉献哲学。
三、张国忠同志实事求是、敢为人先的务实态度,与孔繁森同志“说一万句空话不如办一件实事”的实干精神诠释了共产党人的良好作风
面对红土涝洼地的困境,张国忠带领群众创造出“立体种植”的平原农业开发新模式;在改革开放大潮中,他敢闯敢试建起年产值过亿的鸭业龙头企业。这些突破,源自他“先在自己责任田搞试验”的务实态度,源自他三赴农科院求教的求索精神。这让我们想起孔繁森同志在岗巴推广联产承包责任制,在拉萨发展教育,带领阿里走向发展快车道的开拓实践。两位楷模启示我们:乡村振兴需要既仰望星空又脚踩泥土,既遵循规律又敢破敢立,在守正创新中蹚出发展新路。
四、张国忠同志永葆本色、清正廉洁的终生追求,与孔繁森同志“公生明、廉生威”的廉洁操守展现了共产党人的高尚品德
70多年的村党支部书记生涯,张国忠坚持“不报一分路费,不花集体钱吃喝”的自律准则;面对荣誉奖金,他分文不取用于集体建设。这种“当官不享官福,掌权不谋私利”的品格,与孔繁森同志“清贫一辈子,奉献一辈子”的操守同频共振。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今天,我们更需要这种“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清廉作风,让党旗在基层一线始终高扬正气。
张国忠同志用一生把小杨屯村从“逃荒要饭村”变成“鲁西北明珠”,孔繁森同志用生命在雪域高原写下壮丽诗篇。他们的功勋启示我们:乡村振兴不是等来的,而是干出来的;不是喊出来的,而是拼出来的。
劳模精神与孔繁森精神都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激励我们不断前行的强大精神动力。《把功勋写在大地上——全国劳模张国忠的传奇人生》一书,以质朴笔锋鲜活再现了张国忠同志扎根泥土、躬耕阡陌的奋斗史诗,是新时代劳动者淬炼初心、践行使命的生动教材,值得我们每一个人置于案头细细品读。
最后,祝各位领导和同志们,身体健康、工作顺利!
我就谈这些,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谢谢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