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京兵部尚书德缘传奇(连载十)
作者:戴嘉臣
引言:老子《道德经》曰:“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四十九章),“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五十一章),“含德之厚,比于赤子”(五十五章),“早服谓之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五十九章)。“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六十三章),“故有德司契,无德司彻,天道无亲,常与善人”(七十九章)。
自古以来,德者行善,善者积德,善者好报,德者奇缘。
(十)劳 军 锅 与 乾 坤 袋
一路之上,烟尘滚滚,跋山涉水。走太行,穿山西,过陕西,来到陕甘交界之处,迎面一座大山挡住去路。
此时,已是人困马乏,并且由于朝中奸臣从中作梗,粮草迟迟接济不上,几近匮竭,军心见慌。为防变故,戴才决定在一个依山傍水的空旷之处安营扎寨。一方面,进行修整,稳定军心;一方面,再次派人前往朝中催粮,等待军需。
一连十几日,仍不见军需到达。眼看军中就要断顿儿了,急得戴才搓手顿足,别无良策。这一日,他办完军中事务,叫上同窗加亲家刘焘和自己的叔伯兄弟太医官戴珣,出辕门踏勘地形。戴才在先,二人和几个护卫随后。
戴才登上一个突兀的小山丘,四下眺望。但只见,遍地累累尸骨和锈烂的盔甲兵器,掩蔽在堆堆沙石与片片败草之中,阵风吹过,发出嘶嘶的响声,好不凄凉。戴才触景生情,不由得心头一紧,一股悲凉凄怆怅惘之情涌上心头,顺口吟出了唐代大诗人陈子昂的诗句:“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他想,如果军需再不及时送来,恐怕难以走出这无人之境。但是,做为一名主帅,无论如何也不能出师未捷身先死,更不能让千军万马因饥饿葬身于这莽莽荒野之中啊。他怅怅地下得小山丘来,与刘焘,戴珣商议解困救危之策。
正在此时,从西山口闪出一位白发老翁。在这秃山荒野之中,还能见到一个人影,戴才不禁大喜过望,于是大步流星地走向前去。瞧这老翁,鹤发白眉衬映着童颜红润,三缕洁白长髯彰显着飘逸神采,古旧的衣衫随着行走如风的健步摆动,风度翩然洒脱。戴才情不自禁,谦卑地向老翁深施一礼:“老人家,晚生有要事相扰,万望不吝赐教。”
“有何要事,尽管说来。”老翁不慌不忙地说。
“请问,此地可有藏粮储草的村居所在?”戴才情急语切。
“此地乃是自秦汉以来的古战场。历来北侵南击,西扰东剿,大小战事在这里发生过数百次。由于战事连连,不仅这里的人们早已逃往他乡,就连飞禽走兽也消踪匿迹,方圆几百里没有人烟。漫说是藏粮储草之所,就连鸟巢兽窝也都很难找到啊!”
听了老翁一番话,戴才大失所望,心一下子凉了半截,叹了口气:“照您老人家说来,我大明几万人马,岂不是要活活饿死在这荒野之中了。”
老翁见戴才如此悲叹,安慰说:“尚书莫悲,我正是为解你燃眉之急而来。”
戴才听老翁这么一说,转悲为喜,松了口气,急切地问:“老人家,您老快说说,有何良策?”
老翁还是不慌不忙,慢慢儿地解下背上的一个包裹,轻轻地放在地上。然后,又一层一层,小心翼翼地剥开三层金色黄绫,一口光闪闪的青铜锅呈现在戴才面前。细看那口锅,锅帮上,三角等距镌着里阴外阳的三个篆字“老君釜”,并用黄金镶嵌着北斗七星和南斗六星;锅底上,有一对阴阳鱼的太极图;锅沿上,镶裹着白金边;锅口直径,约一尺八寸;锅底下,有黑红白三色的三个柱形爪脚;锅盖正面,中间是明煌煌的金鸟,四面对应方位镌刻着青龙、白虎、朱雀、玄武;锅盖反面,中间有一轮圆满清明的玉兔,四周镶嵌着银光闪闪的二十八宿。在阳光照耀下,这口锅更加辉光灿灿,耀眼夺目。戴才越看越感稀奇。
接着,老翁又从腰间解下一个用黑白两色锦缎制做的锦囊,上面用金丝线绣着“乾坤万宝囊”五个篆字和日月星辰,并用黑、白、绿、黄、赤、橙、青、棕、紫九色丝线,绣着形象各异的飞龙。戴才越琢磨越觉奥妙。
这时,老翁说话了:“这两样东西皆是我的贴身宝物,如今借你一用。使用的方法全都在这里。”说着,又从袖中抻出一条白色丝绢,交与戴才:“望尚书认真研读。能否度过当下难关,就看你对这诀语的悟性和你本身的造化了。记住,七七完备,宝物当归。”
戴才恭敬地接过丝绢,展开一溜,只见上面密密麻麻写满了字迹,原来是《老君釜歌诀》和《乾坤万宝囊歌诀》,感动地不知说什么才好,于是再次躬身谢谢老翁,问道:“请问老人家,前面这座大山怎样才可过去?”
老翁告诉他:“这座山是无名山,历来西去的人们都是绕山而行。南绕安,需八十多天;北绕险,需七十多天。”
“难道山中就没有更捷便的路吗?”
“有是有,但需要费一番启开石门道眼的功夫。”
“若能启开石门道眼,尚需多少时日到达西域?”
“约三十六日即可。”
“那石门道眼,在什么地方?”
“山左有一个向阳的山旮旯。那里各类尸骨堆积,荆棘丛生,怪藤缠绕。用火后,会现出一个能容身一人的小岩洞,便是道眼所在。”
戴才心想,今天真是遇上神仙了,不仅借我两样宝物,还指明了西行的捷径,不由双膝跪地,扑通一个头磕下去,待抬起头来想磕第二个,老翁已经不见了。
这时,刘焘、戴珣已来到跟前。戴才把刚才遇到仙翁的情景简述一遍,二人惊诧不已。于是三人按照仙翁指点,一起去寻找那个向阳的山旮旯,果然如期而获。戴才随命军士放火焚烧荆棘、怪藤,开凿那小岩洞。同时,吩咐工匠,在那突兀的小山丘上,用石块、木板搭起一个小祭坛,并亲自焚香摆供,率众将士们叩祭仙翁。
然后,戴才与刘焘、戴珣回到中军大帐,一起认真研读那丝绢歌诀。只见上面写着《老君釜歌诀》:“万物成,道生来,琳琳总总无为胎,无中生有莫疑猜。天地人,谓三才,实实在在有形骸,有里藏无灵相率。老君釜,盛不衰,空空如也万信在,息息幻化实相态。虚不见,实易来,虚实相成自然裁,采实还须道眼开。千年雪,山阴崴,清清洌洌涤尘埃,澹澹淳淳解百灾。九色粮,阳坡采,一餐饱七壮筋脉,阴平阳秘气豪迈。黑红白,三色柴,尸骨堆上建灶台,十二辰熬勿懈怠。火候到,可进斋,子始子终有主宰,洋洋激情荡阴霾。”俳句朗朗,句句玄奥,字字珠玑。
再看《乾坤万宝囊歌诀》:“开天辟地判阴阳,旋转乾坤两莽苍。来去匆匆都是客,死生了了不为殇。善行有道终得助,恶作背仁必报偿。万宝囊中全俱备,呼名唤‘赏’见吉祥。”一首七律,道破天地万物的根源和人生意义,及善恶因果和万宝囊的用法。
三人看罢,好一番议论。戴才说:“前面这山是无名山,道本无名。这锅叫老君釜,这袋子叫乾坤万宝囊,莫非这仙翁是太上老君显灵?”
刘焘附和道:“这也很有可能。史载:老子骑青牛过函谷关,不知所终。难道这里是他修仙得道之所?也罢,咱不妨先试试这万宝囊的灵验。”
戴珣紧接附议道:“试试,我看也行。”
于是,戴才正了正身板,清了清嗓子,恭敬肃立,高声说:“乾坤万宝囊,我需九色粮,赏。”说着,他将万宝囊口朝下,抖动一番,未见一物从中而出。接着再重复一遍,一连三遍。只听见,哗啦一声,从万宝囊中掉出黑、白、红、绿、黄、橙、青、棕、紫九色九粒粮食。细辨,有黑米、白米、红粮、绿豆、小米、葩豆、青稞、豇豆、紫玉米。
戴珣是太医官,不仅精通医道,而且对李时珍的《本草》倒背如流,对各种粮食或药物的功用十分了解,不禁惊喜道:“黑补肾,白健脑,红强心,绿清肝,黄益脾......,还有这些,滋养肌肤,舒筋壮骨,益气活血的,这真是一个既强心健体又祛邪防病的保健良方啊!”
“真是天助我也!”刘焘高兴地手舞足蹈。
戴才沉思片刻,说:“《老君釜歌诀》上说‘虚不见,实易来,采实尚需道眼开’,看来,咱不该请现成的,九色粮自采为好。”说着,他又把九粒粮食装进了万宝囊。哪知,装进去了以后,再倒着空袋子,什么也没有,囊中空无一物。
正在此时,军士来报,说是岩洞已经扩开凿通。三人再次来到那个山旮旯查看,荆棘怪藤早已化为灰烬,各类尸骨有的也已化为白灰,散发着一股刺鼻的焦糊味,小岩洞霍然开朗,形成了一个高宽各约三四丈的大山洞。
原来,这个小岩洞是天然的,外窄内阔,口小肚大。虽然外口仅能容身一人,里面却是用各色大石头层层叠放,重重堵塞,似人有意所为。扩大了外口,搬走了里面的大石头,洞身居中是两块高高矗立的似门紧闭的大石板。移开这两块大石板,另一端仍是堵塞重重的各色大石头,再把这些大石头搬走洞便通了。洞长约30多丈,里口连着一条不宽不窄,不深不浅的干涸山沟。沟北山的阳坡上,丛生着多种已经干枯衰败的原始野生植物。沟南山的阴坡上,覆盖着厚厚的积雪。
戴才与刘焘、戴珣登上北山阳,竟然真的发现了散落于地的九色粮食,就顺便捡拾起来。同时,戴才命刘焘,去山洞前的尸骨堆上,督建灶台。又命戴珣,去南山阴,督挖山根下的千年积雪。
可是,这三色柴又到哪里去找呢?议来议去,大家都一致觉得,这黑色柴一定是乌木,红色柴一定是红木,白色柴一定是白蜡。这三样东西,不仅木质坚硬,而且分量也重。在这荒山秃岭之中,这种珍稀木材怎会找得到?也只有军中,一些将士的刀枪杆和棍棒是用这三样木头做的。
“舍不孩子讨不狼,有舍有得。塞翁失马,有失有获。把军中所有兵器上的乌木、红木、白蜡杆全都找来,以备生火煮饭。”戴才忍痛割爱,斩钉截铁,作出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大胆决定。
老军釜,也早已按八卦方位安好,一切俱备,只待子时生火造饭。子时一到,只听三声炮响,火头军赶忙生火。
戴珣督导炊事,他先将挖来的千年雪倒进釜中,顿时化了,只见清洌的雪水中,太极阴阳鱼旋转游动了起来。再将九色粮放入釜中,刚好水满不溢,粮充不漾。
黑红白三色柴的火,无烟无臭,黄红白的火苗,腾腾上炎,分外明亮,照亮了整个山川和营寨。不到一个时辰,九色粮的香味出来了,逐渐弥漫了山野,奇香无比,沁人心脾。军士们个个欢呼雀跃,歌唱舞蹈,比过除夕夜还热闹。
过了三个时辰,天快亮了。火头军怕熬干了锅,请示戴珣掀开锅盖看看。谁知,当掀开锅盖时,锅里的水仍是不溢不欠,饭也不盈不亏。到午时,再看看,依然如常。戴珣嘱咐火头军改用温火,注意三色柴的抽添增减。直熬到亥时,锅里的饭基本熬好了,各营寨军需将官带领军士,提着一只只大桶,抬着一口口大锅,列队排序,前来领餐。哪知,那釜里的饭,盛了一桶又一桶,装了一锅又一锅,也不见少了些许。热气腾腾的九色九粮九香粥,香味浓郁,不仅弥漫了川野,还浸透了山石,浸透了大地,兆示了这一带日后的丰腴。
有人问:这叫什么饭哪?戴才不假思索地说:“这叫九色九粮九香混沌粥。”好一个九色九粮九香混沌粥,将士们象吃犒劳一样,吃得津津有味。有的边吃边绘声绘色,兴致勃勃地演义神话,把“老君釜”称为“劳军锅”,把“乾坤万宝囊”叫做“乾坤袋”,把“混沌粥”说成是“仙犒劳”。
好一顿“仙犒劳”,一个个狼吞虎咽,风扫残云。饱餐之后,一个个感恩戴德,顿觉精神百倍,劲头十足。有的觉得有劲没处使,不由的练开了拳脚,拳头攥的嘎嘣嘎嘣作响,飞脚踢的风裹沙尘飞扬。还有的成双成对,比输赢,较高低,对练对武起来,喝彩声声,助威阵阵,群情激昂,士气高涨。
待全军上下都吃完了饭,天已东方亮,正是卯时。戴才率众将领来到祭台前,再次跪拜叩谢仙翁,并亲自上了最后一柱香。又把“劳军锅”,请进他那顶简易小轿,让四名军士抬着。然后,命令拔寨起营,穿过新开的石门道眼,继续西行。
一路上,左拐右转,也不知拐了多少弯,终于走到了这条山沟的尽头。原来,这是一条死胡同式的干山沟,沟头与一个较大的山窝相接,顺山窝的漫坡爬上去,是一道大山梁,翻过山梁便走出了无名山。掐指算来,恰如仙翁所预,正用了三十六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