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田拜访杨教授
在儿子这里(灞河岸边),送孙女上学后,整天拿着手机不是听音乐,就是刷视频,还学了一段视频剪辑。手机看得时间长了,眼睛难免有点难受。
想着出去走走,看看春光明媚,百花盛开。寻思着到蓝田县城逛逛,看看蓝田县城的布局,看看蓝田城乡的地貌(蓝天的旅游景点,我们在单位的时候就已经看过了,只是对蓝田县城了解的甚少)。
逛蓝田县城至少得有一个蓝田的向导吧! 我就想起了我们的学长“杨教授”。杨教授是我们37年前在古城同窗时,他得的最高荣誉。那时我们住在集体宿舍,下晚自习后 有两到三小时的神谝。各区县的学员都争相谝各地的人物掌故,奇闻趣事,风土人情等,往往引得大家哄堂大笑。因为他年长,知识渊博,谈吐不凡,见解深刻,著述甚多,我们都尊服他,我就尊称他为我们的教授——“杨教授”,这是不与工资桂钩名誉教授,大家都觉得有理。这么一叫,就叫了将近40年了。
我六点钟起床,到河边的运动场上打了一阵子网球,微微冒汗,我认为运动量可以了,就在车上静等孙女走出小区,送她去上学了。
这时我想打杨教授的电话,怕惊了他的好梦,就立即打消了这个念头。因为在两个月前,早上都9点半了,我打通了杨教授的电话,他说他还未起床,我愕然。说:“太阳都一杆子高了,你还未起床?福真大呀!”闲聊中得知他睡眠不好,早醒了,赖着床,在闭目养神。
我送孩子回来,想打杨教授的电话,心里诚惶诚恐,又怕骚扰了他。我驱车沿着柳雪路中段向蓝田进发了。最近几天我亲自目睹了关中八景之一的灞柳风雪扑满面。对这一美景,我实在不敢恭维。戴口罩的人越来越多,他们是怕吸进了鼻腔口腔过敏。吃早点的时候,我就看见了灞柳风雪扑油锅。刚才我还体会到了灞柳风雪入窗来,本来开着车窗,沐浴着和煦的春风,欣赏着窗外的风景,可不得不把车窗关得只留一个缝……
大约离蓝田县城只剩下10公里的车程了,太阳也一竿子多高了。我打了杨教授的电话,这回是即拨即通。
“杨教授,最近贵体可康健?”
“不康健!”他说。
“咋咧”,我赶忙问。
“半个月前眼睛做了白内障手术,这会儿我正准备到中医院去复查呢。”
他随即通过微信给我发了一张照片,他的一个眼睛上还裹着纱布。
我说明来意。我又赶忙说,如果你身体欠安,我就不打扰了,我自己在县城周边转转就可以了。
杨教授回答“不碍事,你若来得早就先在白鹿广场转转,看看周边的环境。我检查完了,给你电话,来广场找你。”
“好。”
我驱车过了滋水驿,远远看见了高楼上“”蓝田新城”四个大字,一眨眼的功夫就来到了白鹿广场。在广场边把车停好,就在广场转悠。
广场草坪上,有几拨幼儿园的小朋友在老师的指导下学放风筝。
棋牌桌櫈上,有三组老头在打扑克,还有读书的,唱歌的,散步的等等。
我继续向东走,一个斜坡上写着白鹿原简介。最后一句话是“20多年来,《白鹿原》被改编成了秦腔局、话剧、电视连续剧等多种艺术形式。”
大家留心看一下,本应是“秦腔剧”,可刻成了“秦腔局”,这分明是个别字,这么多年了,就没人看出来?(点击图片,可以放大看)
从台阶上去,再往东走,这个高台上有一个白鹿的塑像,不然怎么能叫“白鹿广场”呢?
在白鹿的雕象前,南北各有两个非常大的斜面,斜面上绿草如茵。
走到这里,我听到了秦声秦韵,走到北边的这个斜面下,才知道斜面下原来是房屋,这里是蓝田县文化馆。一个女艺人拿着话筒在唱秦腔,伴奏的有一把板胡,六把二胡,一架洋琴,一司鼓,一梆子,一钩罗和听唱者若干。
白鹿广场的西边就是灞河的上游了,这里水面宽阔,河水清澈,河西就是白鹿原。
广场游览完了,还没有接到杨教授的电话,我就驱车私自先在县城周边转一下,我刚开到蓝田国康医院对面,杨教授的电话来了说,我打了两次电话,你咋都没接?我是真没有听见啊!哦,我明白了,手机蓝牙和车载蓝牙相连,在我离车不远的情况下,他打来的电话手机就切换到车载音响上了,怪不得我没有听见。
杨教授来了,他坐在副驾驶上做向导,让我游览了蓝田县的主要街道,这里是县委,县政府,这里是教育局……
十一点半了,就在街上吃了便饭。我本来说想送杨教授回家,他说,不用,我家就在这条街背后的巷子里。
车拐进了巷子,原来杨教授在这里还有一栋豪宅啊!这是前几年在这里买的县城村民的宅基地,自盖的。一进门就见到了杨教授的夫人,儿子等人。杨夫人又是上茶,又是上果盘,甚是热情。
这是三层小洋楼,装修得很讲究,很气派,室内楼梯。
杨教授领我参观了二楼三楼,在二楼,我看到了杨教授的全家福,杨教授站在中间满面春风,他左边是他的儿子儿媳,真是郎才女貌,教授的右边是两个女的,可我知道杨教授是一儿一女,这里怎么又多了一个女儿呢?杨教授感到好笑,说挨着我的这个是老婆。我才恍然大悟,她母女形同姊妹。不难想象杨夫人年轻时真是“远惭西子,近愧王嫱”啊!我连忙向教授道歉,恕我冒昧,恕我口误。杨教授说,不奇怪。我在医院住院时老婆给我来送饭,同室病友都不敢随便说话,老婆走后,病友问,给你送饭的是谁?是女儿还是亲戚?我说是我老婆。病友们都莫名惊诧,说我老杨太有福了!
杨教授说,他家乡离县城只有六公里,他带我去了他的家乡。在沿途的耕地里,我发现少数地种着麦子和油菜,大部分地里栽种着白皮松,树干高在两米左右。这白皮松说他是乔木吧,它的形体不够高大,说他是灌木吧,可只有一个主杆,主杆不高,斜枝均匀。杨教授说,我们这里最早栽植这个苗木的,人家早已赚得盆满钵满了。人家在种第二茬时,有的人眼红了,也跟着栽种。还有第三、第四批次的人也都纷纷的仿效,现在没有销路,都砸在手里了,有的人还嫌自己的地块小,租种别人的地和自己的地连成一片,每亩按1千斤小麦赔产,现在真是欲哭无泪。
有的人扛不下去了,干脆请来了粉碎机把这些用来园林绿化的白皮松连根砍掉,粉成锯沫,回归原始种植。
土地下放到农民手中,种什么全由农民自己做主,这就要看谁有信息,有远见,有门路了。一味地仿效,撵别人的脚后跟子,只有吃不完的苦,永远也致不了富。
来到杨教授村里,根本见不到人,车停在他家门口。进了门,家里干干净净,一尘不染。杨教授说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村里只剩下一些死老汉病娃了。我说都一样,现在农村空巢老人特别多。
在杨教授家里喝了一会儿茶,休息了一会儿,又了解了蓝田其它同学的一些情况,我说咱们还是回去吧!
我驾车出了村口,杨教授说左拐,我想那这不是和回县城背道而驰了吗?杨教授说,回去走对面那道梁,两道梁在前面二三公里处攒在了一起。也就是说这道梁和对面那道梁隔个沟,但要到对岸必须得绕一个较长的“U”型弯。两岸沟的斜坡上长满了果树和杂树,站在梁上望不见沟底。
下午四点多,回到县城,与杨教授拱手作别。我让杨教授转告夫人,在他们方便时来临潼一游。
这次来蓝田,在杨教授的引导下我了解了蓝田县的县城布局,简要了解了蓝田县的历史文化,蓝田县城东、南的地貌特征。更重要的是四月份踏青春游,开阔了视野,放飞了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