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镌刻在黄土地上的精神丰碑
——读《把功勋写在大地上》有感
山东舜翔律师事务所律师、作家 孙培水
在鲁西平原的晨雾中,一位老人用布满老茧和沾泥带土的双手在红土地上写就最磅礴的乡村振兴史诗。王长新老师倾力打造的《把功勋写在大地上——全国劳模张国忠的传奇人生》这部20余万字的鸿篇巨制,共九大章节,四十一小节,字字带情、句句抓心、章章催泪,将73载如一日的劳模形象化身为一座矗立在时代潮头的精神丰碑。
"三老"笔法,折射出每一朵浪花的时代光芒。作者以特有的敏锐洞察,运用"三老"(老到、老练、老辣)笔法,将时光的指针拨回到1926年。当读者跟随文字穿过百年烟云,看见的不仅是小杨屯村党支部书记张国忠跌宕起伏的人生轨迹,更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农村改天换地的壮阔史诗。从青纱帐里的抗日烽火到改革开放的春潮涌动,从红土地上的贫瘠困顿到乡村振兴的崭新图景,作者用工笔细描与写意泼墨相结合的创作手法,让历史长河中的每一朵浪花都折射出时代的光芒。
三个维度,展现出超越时空的思想魅力。作品最撼动人心的,是立体呈现了"吃亏精神"的哲学意蕴。在市场经济大潮中,那句"当干部就要学会吃亏"话语,正是张国忠立身行事的法宝,叩开了信任之门,恰似黄钟大吕激荡人心。作者通过上百个真实故事,将这种精神解构为三个维度:与土地同频的赤子情怀、与群众共生的公仆意识、与时代共振的政治品格。当读者看到老书记连续73年只领工分不拿工资,目睹他带领村民在盐碱地上创出亩产吨粮的奇迹,感受到的不仅是震撼,更是一种超越时空的价值叩问。
三重突破,让历史记忆变得可触可感。这部作品的艺术魅力,在于实现了三重突破:在历史纵深上,首次系统梳理了张国忠从自卫队长到"永久牌"村支书的政治成长脉络;在精神谱系上,创新性提炼出"甘于吃亏、勇于担当、善于创新"的新时代劳模精神内涵;在文学表达上,开创了以微观叙事透视宏观变革的创作范式。书中几十幅珍贵照片与文字的珠联璧合,更让历史记忆变得可触可感。
三个层面,留下了共产党员用生命书写的信仰答卷。作为党性教育的鲜活教材,本书实现了三个层面的价值升华:在理论维度上,诠释了基层党建与乡村振兴的内在逻辑;在实践维度上,提供了破解"三农"难题的小杨屯方案;在精神维度上,构建起新时代共产党人的价值坐标系。当读者合上最后一页,留在心底的不只是小杨屯村从"要饭村"到"亿元村"的蜕变奇迹,堪称现代版“愚公移山”,更是一个共产党员用生命书写的信仰答卷。
这部沾满泥土芬芳的作品,恰似鲁西平原上的冬小麦——根系深扎大地,穗头仰望星空。它告诉我们:真正的功勋从不需要鎏金刻字,当一个人的生命与人民的福祉、时代的进程血肉相连,他的名字自然会化作大地永恒的脉动。
王长新老师的文章具有强烈的感染力,文字朴实热情,情感真挚动人,每一句话都像是从红土地里长出来的禾苗,洋溢着蓬勃的生命力,别有一番韵味,同时站位高、境界高,政治性强,视野开阔,具有很强的教育性、影响性和指导性。《把功勋写在大地上——全国劳模张国忠的传奇人生》的出版在齐鲁大地上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这部鸿篇巨制的顺利出版发行,宣传推介了茌平,弘扬了劳模精神,也为我们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感谢政协、宣传部、工会、文联等领导的高度重视,感谢各位领导的组织协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