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子垒窝在我家 (散文)
作者 刘希玲 (山东)
每当柳枝上长满了鹅黄色的嫩叶,桃花吐着粉色的时候,燕子就会三三两两地从南方赶来。它们舞动着泥土的芳香,给纯朴的乡村带来浓浓的春意。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清明节期间,一连好几天,有几只燕子,在我们家院子里扑打着翅膀,来回打旋。接着,便发现它们衔来泥草,在我们家屋檐下,筑起了一个半圆形的窝,住了下来。
不久,便有四个小生命诞生了。当燕妈妈用嘴衔着小虫来到窝前时,候在窝里的四只小燕,全都探出了头,发出了嗷嗷待哺的声音。
四张漏斗似得小嘴,全都张开了,仿佛要把父母的辛劳一口吞下。
一个多月后,小燕羽翼渐渐地丰满,白色的肚皮,乌黑的羽毛,又窄又长的翅膀,剪刀似的尾巴,就像穿了一件燕尾服。
这期间,燕妈妈把小燕们领出了窝,开始在院子里慢慢地练翅学飞。
它们先从屋檐上飞下来,然后落在院子里和晾晒衣服的铁丝上,有时也飞落在无花果的枝条上。
翅膀硬朗后,,燕妈妈又领着燕儿们飞出了家门,去野外寻找食物。 经过几个月的相处,燕子们渐渐地和我们混熟了。
有时我们在院子里玩耍,它们就齐刷刷地栖息在晒衣服的铁丝上,小小的眼睛透着机敏和爱意,一点儿也不怕我们。
它们时而在我们面前展示着漂亮的双翅,时而从高处俯冲而下,从我们身边穿梭掠过,向我们展示着穿行分飞的优美姿势,裁剪着如诗如画的春色,给我们这普通的农家小院带来了不少乐趣。
我们与燕子们以诚相待和睦相处,彼此用心对话,沉浸在花香鸟语的世界里。
看到我们家的燕子在院子里飞来飞去,燕语呢喃,邻家三嫂则是满脸的沮丧,她家的燕子今年没有孵出小燕儿来。
去年麦子抽穗时,三嫂曾在她家屋东夹道的草垛边,捡到两条长虫皮,这足以说明,夹道里住着长虫,是长虫偷吃了她家的燕子蛋,使两只老燕白忙活了一春。
为了留住燕子,三嫂把东夹道的草垛和杂物都清理了出去,用水泥把夹道的地面磨得平平整整,为来年燕子的生存安全做好了准备。
燕子是很亲近人的,喜欢和人做邻居,它们素以雌雄颉颃,飞则相随。诗经中曾有“思为双飞燕,衔泥巢君屋”和“燕尔新婚”的描述。
正是由于燕子的这种成双成对,才有了有情人寄情于燕之说。燕子非常爱家、恋家,极像我们人类,一夫一妻。
夫妻俩在一起,为了孕育下一代,每天不辞辛苦,飞进飞出,觅食果腹,哺饲小燕。
燕子是捕捉虫子的能手,它们习惯于在空中,张着大嘴飞行捕食,还可捕捉田里的蝗虫。一窝燕子,一个夏天,能消灭几万只昆虫。为庄稼丰收,立下了不少的功劳。
燕子不仅能为庄稼捕捉害虫,还能准确地预报天气。民间很早就有“燕子飞低,要披蓑衣”的说法。
盛夏,每当大雨来临之前,燕子们都飞得很低,好像在告诉我们,赶快收拾院子里晾晒的衣服和柴草,避免被雨水淋湿。
燕子是不吃死食的,它们主要靠捕捉活着的小飞蛾或昆虫充饥。要是遇到阴雨天,燕子的日子就不好过。它们无法出去捕虫觅食,饿得小燕们嗷嗷地叫。
有时真想找点东西喂喂它们,可它们只吃活食,无奈,只能眼睁睁的看着它们挨饿,盼着雨天赶快放晴。
燕子是“择良木而栖”的益鸟,古人称之为“紫燕”,寓意紫气东来。
很多人家都希望,燕子能在自己家的屋檐下,筑巢垒窝。民间亦有“燕子不落愁门”之说。据说燕子很通人性,对人类的一举一动,有着很强的感知力。
它们在垒窝前,是会对房主进行考察的。燕子不选穷富,只要家庭和睦,就能凭着直觉去垒窝,去繁衍生息。
村里人认为,谁家屋檐下有燕子,就预示着谁家会有好运到来。
母亲说,我大姐考中学那年,我们家屋檐下有四窝燕子,全村十多个姑娘和我大姐一起考中学,就我大姐自己拿到了莱西一中的录取通知书。
六十年代初,村里很少有人考上中学,尤其是女中学生少之又少。母亲说,是燕子给我们家带了好运。
尽管隔三差五,就得清除燕子屎。但积攒下来的燕子粪便,喂壮了院子里的石榴树。
村里常有人掏家雀窝,但从来没有掏燕子窝的,有抓家雀吃的,没有吃燕子肉的。若有淘气孩子,要捅燕窝或伤及燕子时,大人们会马上阻止吓唬他们。严肃地告诉孩子们,燕窝是不能捅的。
燕子也是不能打的。打伤一只燕子,就会瞎一只眼。捅掉一个燕窝,会变成双眼瞎。
其实,这是大人们为了保护燕子,而编出的谎言。正是有这世代相传,保护燕子的谎言,燕子才敢与我们,同在一个屋檐下相处,才会年年春天飞到我们这里。
为了迎接燕子的到来,每年的清明节,村里的每户人家,都会用引子发一块硬面,把面做成形体不同的燕子形状,多数人家还会做大燕驮小。有的巧妇,还能在大燕的背上,驮上四、五只小燕,以表达对燕子的喜爱和对春天的向往。
有的人家生了女孩,取名时还会带上个“燕”字。我上小学时,我们班二十几名女生中,就有六名同学的名字中带有“燕”字。
燕子是季节性很强的候鸟。当秋风萧瑟,树叶飘零时,燕子会成群地向南方飞去,避暑过冬。
俗话说,“燕走不过九月九”。秋风凉时,不知哪天,我家燕子悄悄地迁徙了。
望着空空的燕窝,真有人去楼空的那种感觉。正是因为燕子的这种春来秋去,才有了诗人欧阳修的“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空。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的诗句。
年年青草绿,岁岁燕归来。燕子没有贫富的观念,“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燕子从不嫌贫爱富,她能做到“不慕深宫院,甘栖陋室梁”。
燕子很怀旧,总不忘旧巢,秋去春回。细算起来,屋檐下的这窝燕子,在我们家,已住了十多年了。
今年,它们又凭着超人的记性,以“不辞故国三千里,还认雕梁十二回”的深情,带着与我们难以割舍的情丝,如游子又回到了故里。它们一进门,就忙着在去年的老窝上修修补补,我们依然为邻。
(图片选自网络)
作者简介:刘希玲,女,莱西市水集二村人,原山东省青年作家协会理事、莱西市作家协会原副主席,现为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青岛市作家协会会员,多篇散文、短篇小说刊登于省、市级刊物,偶有获奖。书法作品先后入选《沽水墨韵》《莱西机关书法作品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