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豌豆:昔时的救荒粮
文/李广昌
清明刚过,在脐橙果园里,有几株没有被采艾人们踩死的野豌豆开花了。指甲盖大小的红色花朵,像被风揉皱的红绢帕,绣着极精巧的纹样——翅瓣的绛紫渐次洇开,龙骨瓣上缀着细密的墨点,倒像是画匠执笔细细点过的墨宝。
这长得像豌豆一样的野豌豆,茎四棱形,双数羽状复叶互生,小叶4~8对,托叶戟形,顶端小叶片变为卷须,花紫色或红色,荚果扁线形,整个外形犹如缩影印版的豌豆,难怪人们称其为"野碗豆"。
野豌豆为豆科植物。在饥荒的年代人们用野豌豆煮食,炒食或和点米浆揉成米果团充饥,所以有叫救荒野豌豆之称。还有马豆草,野麻碗,大巢菜,野绿豆,野菜豆等多种美名。
野豌豆最早载于《救荒本草》。味甘,辛,性温。具有补肾调经,祛痰止咳,祛风除湿,活血消肿等功效。
地方用药习惯多用于肾虚腰痛,遗精,风湿性关节肿痛,黃疸,阴囊湿疹,跌倒损伤,月经不调,咳嗽多痰;外用治疔疮。
民间多用野豌豆适量,水煎服,治疗关节炎,关节肿痛,咳嗽痰多;用鲜野豌豆嫩叶捣烂外敷治疗疔疮。
现代医学研究发现野豌豆含有里菜甙,野豌豆甙,多种氨基酸,卵磷脂,蛋白质等化学成分。
初夏的野豌豆在脐橙园,随着春风扬起紫红色花序,她遵循着不与牡丹争富贵,不与松柏的赛长青的古训,将千年光阴凝成一缕偻绿色,悄然装点着生她养她的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