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独处
谢卫
这个话题是在跟一位漫画家朋友电话聊天时聊起来的。
实话实说,称这位朋友为漫画“家”,多少都有点自嗨,有点孔明夸诸葛亮——自家人夸自家人——往自己脸上贴金的意味,因为他其实跟我一样,也是出身草根,唯一值得称道,甚至像我在《坚持》一文中所说,能够“被自己感动”的一点,就是我们虽然追求的艺术门类不同,但我们都是最虔诚的缪斯信徒。我们始终都在坚持和坚守。一句话,我们都是那个可歌可泣的背石头上山的“西西弗斯”。
那我们又怎么会在聊天的时候聊到“学会独处”这个话题的呢?
说来也巧,在照例的一番“嘘寒问暖”之后,他在电话里问我,近期有没有参加什么活动等等之类,展望“屎尿诗”大行其道的当下,回想那次市作家协会组织的“改稿会”上受辱的经历,再结合我现如今很有规律的生活作息,阅读、写作、休闲、娱乐,当然更包括每天的“必修课”——游泳健身,日程排得满满当当,日子过得有张有弛,不仅充实,而且自由自在,于是,“学会独处”这个关键词,就这样水到渠成地成了我们那天共同感兴趣的话题。
首先,无论是用色彩、线条描绘斑斓多姿的生活,还是用文字创造恢宏博大的世界,说到底,那纯粹都是独立自主的个体劳动,学会独处,甘于寂寞,就可以在一张白纸上面,绘出最新最美的图画;就可以在文字的天空挥斥方遒,指点江山。
其次,“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在这个喧嚣的世界里,我们每天都被数以千万计的信息,以及各种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所包围,既然我们没有能够“发达”,“兼济”不了“天下”,那我们就只能独善其身,而学会独处,耐得住寂寞,受得了孤独,其实不仅是一种“独善其身”的必然选择,同时也是一场不断自我完善的心灵修行。
从这个认识角度出发,学会独处,其实是我们人生中的一门必修课。
这话最初听起来似乎有些矫情,但你仔仔细细想一想,古今中外,绝大部分人,是不是都是在这种喧嚣中无谓地耗尽了自己的一生?
所以说,无论我们处于哪个年龄段,学会独处,其实就是给自己的心灵开辟了一方净土。换言之,只有当我们远离了外界的喧嚣和干扰,心真正静下来了,我们才能真正地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我们才可以更深入地思考自己的人生目标、价值观等等之类的一系列重要问题。比如当我们在工作中遭遇挫折时,只有独处时,才能让我们冷静客观地分析失败的原因,总结其中的经验教训,而不是在他人的七嘴八舌中迷失方向。并且更为重要的是,学会独处也有助于培养我们的独立人格。事实证明,一个能够学会独处,享受独处的人,往往更有主见,更不会轻易随波逐流。他们正是在这种独处之中,不断地充实自己,不断地提升自己的内在修养,并从而最终让自己的心灵变得更加坚韧和强大。
有一位画家,常年独居郊外小屋。当人们问他这样的生活是否寂寞时,他的回答是:"寂寞自是有的,但比起与人周旋时的烦厌,(我)倒宁愿寂寞些。"
再比如当夜幕降临,我们独自坐在书桌前,周围安静得都能够听到自己的心跳声,这时候,我们在文字的世界里遨游,与书中的人物对话,感受不同的思想碰撞,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当然也可以练习一门技艺,比如绘画等等之类,用画笔在画布上汪洋恣肆地挥洒自己的灵感,描绘出一幅幅壮美的景象。
总而言之,一本书,一杯茶,便足以消磨半日。有时哪怕什么都不做,只是看着阳光在墙上移动,看着鸟儿在天空中翱翔,同样会感觉趣味盎然。这个中兹味,是身处喧嚣、浮躁和浮杂中,所无论如何都体会不到的。并且像这样独处久了,更能够很好地品出生活的各种滋味,甚至感悟出人生的真谛。
然而这里也必须强调指出的是,学会独处,并不等于倡导与世隔绝。因为说到底,人终究是社会动物,是需要交往,需要沟通,需要共鸣的。所以,我这里所说的学会独处,是一种人生定力,恰如给脆弱的心灵增加一种免疫力,它能够使人在真正处于孤独寂寞,无人相伴的时候,不至于萎靡颓废,甚至一蹶不振。也就是说,在这个纷繁喧嚣、车水马龙的现代生活中,学会独处,恰似在心灵的净土中开辟出一片静谧花园,而我们则如同一颗颗种子,在寂静的土壤中默默扎根、生长,等待着在合适的时机,绽放出属于自己的绚烂之花。
马尔克斯在他的《百年孤独》里曾经这样说过:“比起有人左右情绪的日子,我更喜欢无人问津的时光。独处让自己的本心,更自由,更潇洒。不用周旋于别人的情绪,也不用刻意判断他人的心思,人终其一生的追求大概就是自由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