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艺漫谭
◒ 叩问灵魂
——品鉴童年三首当代汉诗
□ AI写作
诗人童年这三首当代汉诗以其独特的意象、真挚的情感和深刻的哲思,构建起一个丰富而多元的诗意世界,引领读者在历史、生活与自然的广袤天地间穿梭,探寻灵魂归处与生命真谛。
《圆明园独白》以独特视角切入,将圆明园这一历史废墟作为情感与思想的载体。诗中“几乎每一丝空气,每一块砖瓦,每一处残垣断壁,都能抚摸到中国人记忆深处,缄默的伤口”,诗人运用细腻而富有质感的笔触,赋予这些历史遗迹以感知的能力,让它们成为民族伤痛记忆的见证者,唤起人们内心深处对那段屈辱历史的沉痛反思。“除了惊叹号,这片废墟,还生长专属于东方的,精气神”,前半句以“惊叹号”这一视觉化的符号,强调圆明园带给人们的震撼与冲击;后半句则笔锋一转,从废墟中挖掘出中华民族坚韧不拔、不屈不挠的精神力量,使诗歌的主题从对历史创伤的铭记升华到对民族精神的礼赞,展现出诗人对历史的深刻洞察与对民族文化的自信。
《无题》营造出一种静谧而美好的氛围,描绘了生活中一个平凡而又充满诗意的瞬间。“今天,我唯一的使命,就是独坐在,花落成泥的樱花树下,想一些陈年往事,写几行潦草的文字”,诗人用质朴的语言勾勒出一幅宁静的画面,“花落成泥的樱花树”这一意象既点明了季节的更迭与生命的流逝,又为全诗增添了一抹淡淡的忧伤与唯美。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诗人能停下脚步,沉浸在回忆与创作之中,体现出对内心世界的珍视与坚守。而“静静地等着你,经过这里……”则为诗歌留下了悬念与想象的空间,这“你”或许是诗人思念的故人,或许是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又或许是灵魂深处的另一个自我,让读者在这份含蓄的情感中品味生活的温情与诗意。
《大海》以舟山浪岗岛为切入点,展现出大海雄浑壮阔、神秘莫测的力量。开篇即表明浪岗岛开启了诗人对大海的深刻认知,随后通过对风、云、雨、浪以及路氏双髻鲨的生动描写,塑造出一个充满野性与危险的大海形象。“那里的风,能轻松地刮断军舰的钢缆”“那里的浪,就像要把整个世界都吞噬掉”,运用夸张的手法,将大海的狂暴与不可抗拒的力量推向极致,让读者感受到人类在自然面前的渺小与脆弱。而“那里的一草一木都亲吻过我,18岁时,我曾在那里当水兵”,则将宏大的自然景象与个人的青春经历紧密相连,在大海的磅礴与个体的渺小之间形成鲜明的对比,同时也展现出诗人在那段特殊经历中所获得的成长与力量,使诗歌既有对自然力量的敬畏,又有对生命坚韧的赞美。
童年这三首诗,无论是对历史的回溯、对生活的感悟,抑或对自然的敬畏,都体现出诗人深厚的文学功底与敏锐的感知能力。他善于运用独特的意象和简洁而有力的文艺语词,将复杂的情感与深刻的思想融入诗行之中,让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产生强烈的共鸣。这三首诗不仅是诗人个人情感与思想的表达,更是对时代、对生命、对人类精神世界的深刻探索,为当代汉诗的创新提供了独特的范本与启悟。
◐ 附:童年自选诗(三首)
01 ✦ 圆明园独白
这里,几乎每一丝空气
每一块砖瓦
每一处残垣断壁
都能抚摸到中国人记忆深处
缄默的伤口
除了惊叹号,这片废墟
还生长专属于东方的
精气神
02 ✦ 无 题
今天,我唯一的使命
就是独坐在
花落成泥的樱花树下
想一些陈年往事
写几行潦草的文字
然后,静静地等着你
经过这里……
03 ✦ 大 海
真正让我认识大海
是从舟山浪岗岛开始的
无风三尺浪
只是她即兴表演的开场白
那里的风
能轻松地刮断军舰的钢缆
那里的云
足以牵走所有人的梦魂
那里的雨
瞬间让海与天混沌喧嚣
那里的浪
就像要把整个世界都吞噬掉
那里的路氏双髻鲨
雌性比雄性更为壮硕凶残
任何猎物一旦被这个掠食者
盯上或咬住必死无疑
无一幸免
那里的一草一木都亲吻过我
18岁时,我曾在那里当水兵
❂ 诗人简介:
童年,本名郭杰,男,汉族,1963年12月出生于安徽省蚌埠市,系中国诗歌学会会员。自1980年习诗至今已四十余年,笔耕不辍。诗风多元,中西交融,始终坚持创作实践与理论挖掘互补并重。曾策划中国诗坛第三条道路与垃圾派“两坛(北京评论诗歌论坛和第三条道路诗歌论坛)双派(垃圾诗派和第三条道路诗学流派)诗学大辩论等各类文创活动,多部诗歌原创作品和文艺评论文章入选各知名文创艺术平台。代表作有《天黑之前》、《河》、《短歌》、《短章》等,著有《童年泛审美文化批评诗学札记》等文艺批评专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