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游佛慧山
作者 曹英柱
礼拜天,春光明媚,百花争妍,决定游览佛慧山。
佛慧山,位于千佛山东南1.5公里处,又名大佛头山,山势峭拔,巨石危立,为济南市区制高点,登临山顶可俯瞰泉城。
犹记20年前,为了强身健体,我们爬山游玩,就选定了还未开发的佛慧山。春寒料峭,游人稀少。我们一行五人拄着拐杖,沿着崎岖的山间小路,向大佛头进发。半山腰的开元寺遗址只有三两个人在观看石刻、佛像。大雄宝殿处,一个老太太在卖香烛,几个游人磕头烧香。无人管理,冷冷清清。
今日春风吹拂,万物和鸣。再次登临,会有何不同的感觉?
远观佛慧山,峰峦叠嶂,峭壁林立,整个山体郁郁葱葱。大佛头主峰如在云雾中,若隐若现。大雄宝殿就位于主峰之下的悬崖峭壁上。
山脚下入口处是一巨大石坊,行书 “佛慧山”三个鎏金大字,背面则是隶书“开元盛境”四个红字,鲜艳夺目。进入石坊就是开元广场。左有“梅香漫溪”,小溪两侧种植了红梅,远望如同一片红云落在岸边。另有“泉城山林观察径”。广场中央一直径10米的碗状水池,蓄满清水,水平如镜,谓之“镜水影秀”。
广场游人如织,热闹非凡。一群小学生穿着校服,戴着小黄帽,在老师的带领下春游。孩子们兴奋地蹦着跳着,叽叽喳喳说个不停。某个单位的几十个职员穿着制服爬山团建。周边居民也呼儿唤女在此休闲。一对恋人手拉着手并肩漫步。几个老人背着旅行包谈笑着前行。
山口设防火检查站,置醒目标牌:严禁带火种进山!山路上到处有防火的宣传标语:“森林防火,人人有责” “人人当好护林员,保护绿色大家园” “倡导文明祭祀”等。
一条石头铺就的大路,宽阔平坦,弯弯曲曲伸向大山深处。路两边是各种各样的观赏花木,还有野生的灌木丛、五角枫、榆树。一行行苍翠的松柏傲然耸立,一排排菊桃花娇艳欲滴,一簇簇金黄的连翘漫山遍野,一树树粉红的紫荆鲜艳夺目,一颗颗白色和红色的丁香芳香四溢……红的似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姹紫嫣红。一群蜜蜂“嘤嘤嗡嗡”地叫着在花丛中采蜜。几个小松鼠像小精灵在树林中跳跃,一点也不怕人。不知名的鸟儿在放声歌唱,宛转悠扬。人们陶醉其中流连忘返,纷纷拍照留念。
顺路前行几百米又是一石坊,楹联“胜迹留踪芳草有情柳烟轻,梵音远逝青山无语松韵近”,上书“开元遗韵坊”。位于开元寺游览区北入口,是进入开元文化区的标志。石坊遥对佛慧山,过石坊即开启探访开元遗韵之路。
再行一百多米,左侧是“莹心亭”。该亭为传统风格四角亭,掩映于绿树丛中,幽静清雅。“莹心”寓意光洁莹澈之心,开启美好心灵之旅。亭角柱有联:心不外平常,志当存高远。颇有季羡林的哲学思想。
“悠然自得廊”是与自然地势相依而成的三折廊,分别题有“悠然”“自得”,取悠闲、舒适之意。置身廊中可尽享清幽恬静、得淡泊超脱之心意。
沿进山主干道再攀登500米,入禅心门牌坊。它位于佛慧山上山古道上。该处区域以佛慧山古开元寺上山古道为脉,依托深山幽谷的自然环境设有开元遗韵坊、静虚亭等景点,形成“深山古韵、幽谷禅心”的佛教文化意境。
千年古道时宽时窄,弯弯曲曲,坑坑洼洼,石头溜光圆滑。不由得感慨:以前大山深处的人们为了与外界联系,成年累月地行走在这崎岖的古老山道上,何等艰难?
过了“千年古道”,就到“开元遗韵”,即开元寺遗址。
据记载,佛慧山下原有古刹佛慧寺,寺址石壁上遗有“大隋皇帝”的字样。可知隋朝时期佛家便涉足于此。唐代开元年间(713~741年)又建“佛慧寺”。明初济南城内开元寺被官府占用,僧众徙并于此寺,遂改称“开元寺”。寺三面环山,松柏笼罩,藤萝垂蔓,异常清幽。
殿后北壁上,凿有上下石室多间。昔日儒生多于此读书。石壁西首有镇武洞,凿于清乾隆五十
八年(1793年),邻洞下方依山雕龟像,蛇绕其颈,设计奇特,造型古朴。院周岩崖,雕凿唐代造像多尊,佛像庄严。崖壁石隙中,山泉渗滴,名曰“甘露泉”,为济南七十二泉之一。夏日,绿荫覆盖,气温清凉,历代游客多来此消暑,试茶品茗。山涧石壁上存有“山高水长”“逍遥游”等雄浑遒劲的历代题刻。
清道光版《济南府志》及乾隆版《历城县志》载:该寺原有正殿五间,东西配殿各三间,殿后北壁上凿有上下石室多间。清光绪陈德征《游济南城南山中开元寺记》载:拾级力登,寺门外题“自有灵岩”四字。入寺见壁间佛像无数,三面危崖峭削,岩下有泉,名‘秋棠’,又名‘甘露’。泉水从岩上倒流而下,滴沥如檐露,可谓情冽异常矣。汲而饮之,清沁心脾,尘心为之一洗。泉上有亭,可坐而听泉。其楹联云:源远流长,亭临泉上;峰回路转,寺隐峪中。题曰'静虚亭’,亦谓人当虚心静虑,方能领山泉之真趣耳。右边石洞有佛像,榜曰“玄门轨躅”。寺隐于凹下,人坐其中如瓮中窥天。西缺其口,可望远,黄河近在咫尺间,齐烟九点若隐若现,清幽之至,令人挹赏不尽,真历下一胜境也。
政府为保护开元遗址,建一庭院,题“开元遗韵”四字,苍劲古朴。石栏围住遗址,玻璃钟罩古墙壁。重塑鎏金大佛,近观金光灿灿,颇有佛光普照之意。
静虚亭北边有几株桃树倚在峭壁边。桃花灼灼,肆意盛开,在绿叶的衬托下更加艳丽。微风拂过,花瓣似粉霞纷纷飘落,带来春天无尽的浪漫。白居易曾云: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此即明证。
亭南边置两幅幔帐,上书 “清闲”“见山”四个大字,一行小字是:天为幕地为席,偷得俘生半日闲。另一行是:揽山河入杯,捆山野而眠。与周围环境相得益彰,好有情趣!
亭下有石桌石凳,还有木几木凳,几个游人一边品茶,一边聚精会神地读书。一个竹制的风铃挂在树枝上,微风一吹,发出叮咚咚咚的脆响,悦耳动听。
不由感慨,真乃世外桃源,读书休闲的绝佳去处。果然,这里依托原来的一个大殿建了“开元书屋”。殿内雕梁画栋,几个巨大书架摆满了儿童读物、经典名著、人物传记等,多人正在读书。店主提供咖啡、茶水、冷饮等。
其实,心宽何处不桃源,淡然处处水云间!
离开“开元遗韵”,是一条陡峭狭窄的石阶路,弯弯曲曲,依山盘旋而上。就像《泰山封禅仪记》里形容“仰视天门窔辽,如从穴中视天……后人见前人履底,前人见后人顶,如画重累人矣。”一位老大爷步履矫健,斜着脚步,侧身赶到前头。一位小青年三步并作两步,从身边过去。我时而紧抓锁链,时而扶着栏杆,有时攀着小树,登十几步停一停喘口气,再攀十几个台阶歇一歇,终于登上大佛头平台。
心还在砰砰地跳,腿有点酸也有点抖,后背汗津津湿糊糊的,人到底还是上到了“大雄宝殿”。巨佛头像就位于山阴绝壁上,开凿于北宋景祐二年(1035)。佛像高7.8米,宽4米,为山东最大的单体摩崖造像,因仅凿至胸肩,俗称“大佛头”。佛像石材质地,头饰螺髻,双耳垂肩,纤眉如弯月,眉间饰白毫,唇厚颐丰,双眼微俯,法相庄严,表情静穆柔和。鬼斧神工,雄伟壮观,为我国大型佛教造像艺术珍品。明人李伯春于佛像东侧石壁题刻“大慈大悲”;1923年增建龛殿,佛龛拱门上方镌刻清末御史张英麟书“大雄宝殿”四字。宝殿东侧还有北宋凿刻的方形密檐浮雕宝塔两座,北宋景祐三年(1036年)立碑记一块。
无限风光在险峰!大佛头距离山顶约100米的高度。为了看到最瑰丽的风景,就必须向上攀登。登山爱好者们在没有路的陡峭山坡上开辟了道路。鲁迅先生曾说,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山间的小路大抵都是这样形成的。虽然乱石遍地、高低不平,却也成为到达峰顶的最佳途径。
顺着这条道,踏着乱石,手脚并用,使出了浑身的劲儿,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终于到达山顶。头上冒了汗,身子有点飘。喘着粗气,登上巨石,极目远眺,近处的小山头,远处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车流不息的北园高架桥,柳浪环绕的大明湖,滚滚东去的大河尽收眼底。竟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感觉,心旷神怡,胸怀激荡,浮想联翩,什么烦恼、忧愁统统抛到九霄云外去了!
仁者乐水,智者乐山!诚哉斯言!
2025年4月8日
曹英柱,山东菏泽人,笔名草竹,作协会员。业余喜欢文学、历史。多篇散文、小说、随笔等作品散见于《济南日报》《齐鲁晚报•齐鲁壹点》《山东大众•新闻客户端》《山东商报》《稷下散文》《重庆原创文学》《茌平文苑》《山东金融文学》《时代文学》《郓城文艺》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