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世纪的“机器人”凡尔纳
高远的星空有一颗闪烁人类智慧的独特之光——“科幻小说之父”儒勒.凡尔纳。他用文字编织科学梦想,用想象叩击现实大门,链接了文学与科学界带,被誉为“科学时代的预言家”。人生道路千万条,目的只有一个——探索,敢于想象、寄托希望、勇于实践、曲曲折折,终成不凡。
热气球,几经出错到最后出现,使人类在空中遨游不再是梦想。应了凡尔纳那句名言:“但凡人可想象之事,则必有人将能它实现”。“我需要工作,工作是我生命的全部意义。当我不能工作的时候,就形同行尸走肉,也就失去了生存的价值。”“当科学开始说话的时候,那就只好闭口不言。”“科学从错误中产生,但犯这些错误乃是必要的,因为这些错误直接导致真理。”
科学,之所以称之为科学,是经过千锤百炼的实现,才放之四海而皆准。人类发展到今天,凡尔纳对科学研究的贡献功不可没。诚然,凡尔纳也有过失败,他的处女作《气球上的星期五》接连投16家出版社而不中,他一气之下扔进火里,他的妻子奥诺丽娜抢出手稿,终于遇到了识货的第17家出版社得以问世。
在文学上凡尔纳一生创作出百余部长篇小说和两部短篇小说集,还有剧本。他的作品译本已累计4000多种,他是世界超级的大作家。一册《法国地理》和一部《伟大的旅行家和伟大的旅行史》使他以科学家身份跻身于科学界。
凡尔纳根据科学发展规律和趋势做出种种在当时是奇妙无比的构想,他的小说到处充满科学幻想和预言,许多科幻事物在多年后都成为现实。他的作品培养了一个又一个的诺贝尔奖得主。许多科学家都谈及是受作品的影响和启迪才走上科学之路的。潜水艇发明者之一、美国科学家西蒙.莱克在1897年建造了“亚尔古”潜艇。他在自传中第一句话就说:“儒勒.凡尔纳是我一生事业的总指导,是我生活的导演。”
凡尔纳正是把科学与文学巧妙地结合起来的大师,他既是科学中的文学家,又是文学中的科学家。他积极开动脑筋,在课余时间阅读了大量的课外书,并且以自己的想象去描述各种稀奇古怪的图。比如:轮船、飞机、火车等,当时世界上还没有出现这些东西,但他画的津津有味,乐此不彼。大仲马认为:“文学创造不是靠天资聪颖或灵感超人,而是靠有才华的勤奋者终身不懈的艰苦劳动。”这一观点,使凡尔纳倍感亲切,也最为动情。他的妻子奥诺丽娜将自己的全部精力照顾儿子和丈夫,她为凡尔纳做可口的饭菜,她已不再奢望得到他的感动和赞赏,他只痴迷自己的作品,这一点,使她沉闷忧伤。一天,她突然发现餐桌旁的一把椅子意外地矮了,她试了试,餐桌竟然与自己下巴一样高,不由纳闷起来。是凡尔纳把它锯短了,家里除了他谁还会这样做。看着丈夫把嘴巴放到餐碟上不用弯腰、不用刀叉,就将饭菜吃到嘴里,这顿饭快及了,只见他把嘴往餐碟上一添,几下饭菜就光了。看来,他不是在品尝妻子高超的厨艺,只是履行一个把饭菜放进嘴里的一个程序。她精心调制出的美食他竟吃不出味道。于是,妻子下一次多放盐想气气他,可他还是若无其事,没有感知,竟然擦了擦嘴巴走了,妻子只能哭笑不得。
凡尔纳是超级写作狂,竟到了不食人间烟火的地步。每天纯工作15个小时。四十多年多创作生涯,记了上万册笔记,撰写了104部科幻小说,这是一个多么惊人的数字,而这个数字的背后又有多少惊人的发现。
他的一生对这个世界做出了不可估量的卓越贡献。他自己说:“我就像一部机器一样,一直有规律地运转着,我绝不会让机器熄灭。”
作者 简 历

王建平,男,1956年生,黑龙江省肇东县人。1984年毕业于黑龙江省艺术学校编剧专科班。现为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黑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首都书画艺术研究会会员、书协黑龙江分会理事。
散文作品曾在《中国散文大观》《散文百家》《散文家》《黑龙江日报》等发表数十篇,散文作品获中国散文家协会华表奖一等奖提名奖、第四届中国散文论坛优秀作品奖。出版散文集《地中海拾贝》《王建平散文集》。与高长顺合作编剧话剧《职场游戏》、音乐剧《太阳的部落》分获第31届田汉戏剧奖三等奖、黑龙江省戏剧大赛第八届丁香奖优秀剧目奖,与高长顺合作出版长篇纪实文学《教育烛影》。荣宝斋出版社出版《中国当代书法名家新作(王建平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