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音员的艰辛
作者 杨艳秋
主播 汪玉丹
去年春末的一天,下午四点钟,我冒昧的到曹老师的工作室去找她,事先也没有打招呼就去按门玲。当她打开门时很惊讶的一声,哎呀!你晚来一分钟文章就录制完了。另外一位老师说休息一会再录吧?当时我也没有多想,也不了解录音工作的辛苦,三个人髙兴的玩了一会我就回家做晚饭了。
又过了几天,还是在曹老师的工作室开专家组坐谈会,我作为傍听者,遇到了文鹤老师,就谈到了她诵读诗人毛诗奇的诗歌的录制过程。我才意识到上次的按门铃给她们造成了多大的麻烦。每天早晨,听到轻脆悦耳的朗读声时都感到非常内疚。
文鹤老师说“每次拿到毛老师的文章时,最少要阅读十遍,才敢试读,试读很多次,认为可以录制了,关上门,夜深人静的时候,全神贯注的进行录制,有时还是认为不理想,再反复录音!”
再后,我又遇到了同事家的女儿,在北京经济频道从事播音工作。谈起播音她说大家或许很难想象,短短的几分钟的播音是播音员无数次的打磨与付出,背后隐藏着多少不为人知的艰辛啊!
拿到稿子的那一刻,播音员的工作就已开启。起初,简单的浏览文字,却是在脑海里构建整个内容的框架,理解每一个词句的含义与情感倾向。密密麻麻的文字,有拗口的专业术语,还有那些需要精准把握文章的细节。紧接着便是试读环节,这才是真正挑战的开始。一遍又一遍,不断的调整语速,语调,重音,停顿,音准,试图找到最完美的表达方式。有时好不容易找到了感觉,满心欢喜地完成一次录制,回放时却又发现新的瑕疵,某个字发音不清晰,某个段落衔接不够自然,一切又要推倒重来。她第一次试读时,面前的麦克风仿佛是一位严苛的监考官,声音因为紧张微微颤抖,语速要么快,像连珠炮般的让人应接不暇,要么语调过慢,破坏了整体节奏,本该激昂振奋的新闻播报,却读出了平淡如水的效果,听起来缺乏感染力。不知道经过了多少个日日夜夜的努力,才敢对外播音…
她的一席话,才让我真正认识到了,一位播音员能得到听众的喜爱和赞扬时,她们所有的付出与心酸都化作了欣慰。
今天我真诚的,向文化艺术心理健康公益平台所有的播音老师说一声,你们真的太辛苦了!向你们学习,向你们致敬!
作者 杨艳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