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 城 小 记
作者:孙丹宏
在余江这座小城,不知不觉已住了五十余年。信江水不紧不慢流淌,倒映着两岸人家与灯火。每每走过桥中央,我时常想,人生在世,原不过择一处栖居,遇一些人,而后慢慢老去……
记得高考那年落榜,也曾向往远方,囿于母亲的牵挂,还有自己的那份怯,没能前行。婚后,由于工作的变迁,倒是与一个非常交好的朋友去了广东,在高楼林立的城市里谋了份体面的差事。可每当夜深人静,总想起余江街头那家早点铺子蒸腾的热气,想起母亲在灶台前忙碌的身影,想起爱人沉静的笑和稚气的孩儿。不过数月光景,好友与我都架不住思乡心切,便收拾行囊回家。我们相互哂笑各自的没出息。经历这番折腾,还是觉着,人这一生,总归在内心要守住些什么……
小城的日子是慢的。有时清晨去买菜,能遇见三五个熟人;或去河边散步,看垂钓者静静地坐等;傍晚时分,街坊邻居聚在前门或后院闲话家常。这些细碎的时光,就像我每天用温润的大米,慢慢熬煮的一锅清粥,养人得很。
余江出过不少名人。汤汉的刚直,李存的学问,桂萼的仕途……都是县志上浓墨重彩的人物,他们的故事在博物馆里闪着光。而今天,全球AR领域的领军人祝铭明,他与家乡的双向奔赴,让这个小城又生动起来,引起世人注目。惊羡邻家孩儿功成名就,在更大的舞台上演同样的故乡情结。而我们这些芸芸众生中的普通人,也许,记得更清楚的,或许是老街上那家开了三代人的王姓包子铺,是很久很久以前白塔河水中孩子们扑腾的水花,更是现在每逢节庆就热气腾腾的马鞍岭公园……
我们在这个小小的世界里,结识着许多来来往往的人。尤其是年少时的同窗,如今都已两鬓斑白,偶尔相聚,说些陈年旧事,总要为记不清某个细节而争执不休,那份热烈,终究化作了我们今日安放的青春和悄然植入了宽容,记不清便记不清罢,横竖都是过往了。
这座城给过我失意,也给过我温暖。那年春天父亲离逝,年少的我独自走到离家很远的溪水边坐到深夜,对面的灯火一盏盏熄灭,唯有月光静静地铺在水面上。记不清怎么回的家,只记得大姐给我煮了碗热面,面里卧着两个荷包蛋,面条与蛋都是很稀得的东西,那个年代,我们家煮熟的鸡蛋一定是切成五小块,兄妹五个人分着吃。大姐细微的暖意像暗夜里的萤火,虽不明亮,却足以温暖当年那颗少年慌张又悲伤的心。
小城四季分明,春有油菜花黄,夏有荷塘月色,秋来稻浪翻滚,冬至腊梅暗香。街巷里飘来浓浓的饭菜香,邻里间的问候声,这些琐碎,都是最珍贵的生活情境。所谓小城故事,不过是光阴在这里打了个结,系住了所有值得的牵挂。
我们亦渐渐老了,小城却愈发鲜活。早市的青椒还带着田野的露水,掀开纱布白嫩嫩颤巍巍的豆腐散出淡淡的清香……甚至清晨洒水车经过的铃声,都成了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韵律。小城的晨光,就是这么让人心安。
信江的水依旧日夜流淌,带着小城的悲欢,缓缓向前。我至爱的大姐和母亲也相继离去,每当有风穿过门前的樟树,我总会停下手中的笔,让沙沙作响的树叶替我补上沉默的注脚,看落叶打着旋儿远去,像极了我们曾经飘扬的青春年华,而终归沉淀且韧性的岁月。
小城很小,小到装得下所有记忆和对平凡日子的一份眷恋。小城也很大,大到能容下一生的悲欣交集。
【作者简介】
孙丹宏,中共党员,江西省作家协会会员,出版散文集《秋韵》、《春和》,主稿报告文学《风雷磅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