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军发展的光辉历程
文/王宽鹏

工农革命军、游击队、红军、八路军、新四军和解放军是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时期领导的革命武装力量,其名称、职能随着时代背景和任务的变化而不断演变。这些武装力量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各个阶段都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成为中国革命胜利和国家建设的重要支柱。

工农革命军的全称是“中国工农革命军,是中国共产党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初期建立的人民军队。
红军的全称是“中国工农红军”,成立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7一1937年)。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以农村根据地为依托,开展游击战争和土地革命,旨在推翻国民党政权,建立工农政权。红军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开始拥有自己的武装力量,并在农村地区广泛发动群众,开展土地革命,打击地主阶级,建立苏维埃政权。

1934年,由于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红军主力被迫开始长征。长征是一次艰苦卓绝的战略转移,红军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跨越了雪山草地,突破了敌人的重重围追堵截,最终于1935年10月抵达陕北,保存了革命的火种。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国共两党为了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达成了第二次合作。根据国共合作协议,红军主力改编发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简称八路军;而南方八省的红军游击队则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简称新四军。尽管八路军和新四军名义上隶属于国民政府,但实际上由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成为抗日战争中敌后战场的中坚力量。八路军主要活动于华北地区,新四军则活跃于华中地区。两者在抗日战争中广泛发动群众,建立抗日根据地,开展游击战争,沉重打击了日伪军,为抗日战争的最终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

抗日战争结束后,国共两党的矛盾再次激化,内战爆发。1946年,八路军、新四军以及其他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力量逐步统一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力量进入了解放战争阶段。解放军在解放战争中通过一系列战略决战,如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和平津战役,逐步消灭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推翻了国民党政权。1949年取得了全国解放,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此后,解放军成为国家的主要武装力量,承担起国防和现代化建设的神圣使命,延续至今。

中国人民解放军自成立以来,不仅在军事上保卫了国家的安全和领土完整,还在国家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无论是抗美援朝战争、对印自卫反击战、对越自卫反击战,还是在新时期的国防现代化建设中,解放军都展现了强大的战斗力和高度的纪律性。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解放军也在不断推进现代化改革,加强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的研发,提升信息化作战能力,以应对新时代的挑战。


作者简介
王宽鹏,1963年9月出生,中共党员,本科学历,陕西省洛川县人,党史军史研究工作者,陕西省南泥湾精神研究会研究员、理事、副秘书长、网站记者、编辑,国际网络文学联盟军旅文学部编审,《洛川文学》特约作家。1981年10月应征入伍,历任战士、新闻报道员、干事、科长、副处长、团政委、甘肃省军区军史馆筹建办公室主任等职,上校军衔。工作之余,爱好写作,笔耕不辍,有600多篇新闻稿件、论文、报告文学、小说、散文、诗歌被军内外报刊杂志刊登,其中有40多篇获奖。因写作成绩突出,先后5次荣立三等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