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江桥亭街,位于县城西北的大西街古城墙外的两条小街,以前也是县城唯一直通罗江的公路。一条街从原城北中学至中江县第一座水电厂处,公路两边是小青瓦穿斗梁架房,门窗有雕刻纹饰,部分吊脚楼的雕刻“金瓜”保存完好,下面是木铺板门面。这是典型的明清民居建筑特征。
另一条街比较狭窄,是离水电厂大约300米远开叉,顺凯江河而建的错落有致的小街。这条街就地理位置而建,拐弯很多,街道宽窄不一,间断的石板道路高低不平,房屋各式各样,属于菜农自主规划的农民街。
这里有穿斗结构的小青瓦房,也有鹅卵石修建的扎泥墙,还有石灰窑烧过的“炭圆子墙”,80年代河边还有少数土砖茅草房,属于菜农集居之地。新中国成立前,桥亭街生产石灰和中江挂面。有多处石灰窑壁。80年代中江建成两座水泥厂后,石灰窑才关停。桥亭街中段,菜农较多,有的一边种菜,一边生产中江手工挂面,旧城改造后,挂面也停止生产了。
桥亭街下游有一个较大的猪羊牛市场,鸡鸭鹅都在这里出售,因牛发狂时会伤人,后来牛市迁移到河对岸的檩子市场。这里还多次出土宋代文物,桥亭街沉淀着中江厚重的历史烙印。
一、为什么取名叫桥亭街?
大家都知道中江“盐市街”是以经营食盐而得名。中国城市或者街道的命名,一般是按照当地大家比较知道的景点,地理方位,或者行业聚集和地方特色等命名的。
二、凯江河“西河桥”的建桥人。
中江古城从隋唐初期,从玄武观山那边迁建到东河与西河之间后,凯江河一直没有桥,县城西南的老百姓进出县城只有通过渡船。
明代弘治元年,(公元1488年),中江派来一个云南临安卫进士,到中江任县令。他的名字叫王杲,字启昭,祖籍江西龙泉县人。成化17年(1481年)考中三甲第152名进士。被安排在云南临安卫任职,“临安卫”是啥?临安卫是云南的一个军事机构。王杲考取进士后,在这个军事机关任职。因工作务实,几年后调中江任县令。
王杲擅书法,精诗赋,到中江第一天就书写“清、慎、勤”三个大字,装裱后挂在大厅,当座右铭来警示和规范自己的行动。
他发现中江依山傍水,到处山清水秀,城市发现最大的问题是交通不方便。县城西南方的要道被凯江河阻拦,使老百姓进出不方便,严重阻碍了中江经济发展。
要想中江富,必须先通路。他来中江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新建凯江河石拱桥,桥址选择在大西门。因那时候县城还比较小,小西门和小南门的位置在现在的“城壕”处。王杲把大桥地址定在凯江河大西门位置。经过几年时间,凯江河第一座石拱桥终于竣工,起名叫“西河桥”,桥亭街也因此而得名。
西河桥修好后,王杲为了利用凯江河水发展中江农业,在两岸新建“筒车”数十座,使隋唐发明的筒车在中江发扬光大,使凯江河两岸的农田旱涝保收。凯江河两岸的筒车曾经是中江亮丽的古色景点。
王杲为了利用凯江河水上资源,发展中江水路运输航线,使中江生活物资和工商业快速发展。他再派民工挖通凯江河床中心,疏通船只运输水道,使上游绵阳、三台、罗江的船只,及下游涪江、合江、射洪等地的船帮畅通无阻。使中江的布匹、烧酒和中药材及中江挂面营销祖国各地。使外地的食盐、纸张、油料及锅碗运输到中江。
王杲的政绩非常显著,老百姓和官场非常认可,他凿陂塘,设义仓,抚流亡,筑城墙、修学宫,造西河桥,他被祀为属地名宦。在中江工作了22年,明代正德初期,他被升任四川省参政。
三 、500多年前的桥亭街非常繁华。
自从凯江河新建“西河桥”后,桥亭街成了中江古城最热闹和繁华的地方。桥亭街一带白天人来人往,车水马龙,挑夫肩抬背扛,上下货物忙得不可开交。商贩叫卖叫买的声音到处都是……
晚上,夜幕低垂,江面上升起一层淡淡的薄雾,仿佛给江水披上了一层轻纱。月光如水,洒在江面上,波光粼粼,仿佛无数颗星星在闪烁。码头的灯火星星点点,酒旗在微风中轻轻飘扬,船只停靠在岸边,桅杆高耸,船上的灯光在江面上投下摇曳的倒影。对岸山上的雷神庙在夜色中若隐若现,与凯江河的雾气交织一起,宛如一幅水墨画。
四、西河桥因啥被毁?
西河桥通行几十年后,因洪水泛滥,西江桥垮塌。垮塌主要原因,笔者分析,基础不牢,桥基础没有挖到河底硬石。因新建红卫桥和人民桥笔者都参与过,挖大桥基础数丈深,每个桥基坑每天数十台抽水机昼夜不停地抽水,人工挖到红山石时,才能够下桥墩,时间用了整整三年。明代那时哪有抽水机,更没有水泥。中江红卫桥和人民渠修建通车后,不到50年,还被洪水冲垮了。西河桥垮后,又开始重建,到底谁重建的?啥时候重建?《中江县志》只短短一句“嘉靖年间重建,起名复古桥”。
谁知几十年后,“复古桥”再次被特大洪水冲垮,从此几百年,凯江河不再修建石桥,靠渡船过河。凯江河桥亭街河堤的河边,还有明代西河桥垮塌的石条,至今保存在这里。这里夏天成了青少年时期游泳和戏水的好地方。
五、大西门和桥亭街出现大量地下文物。
因中江从清代晚期维修过古庙和城墙,到了民国,至改革开放期间,中江的文物古迹都没有维修。城墙从民国开始就出现大量垮塌,垮塌后土地被菜农占用。菜农在城墙处挖出文物的事经常发生;1974年4月,中江县拆除大西门及部分相邻的桥亭街房屋,新建“猪羊市场”。民工挖出宋代窖藏瓷器数十件,民工不识货,信封建迷信,认为是死人的东西才埋在地下,有的竟用锄头砸烂。此时,被中江城关镇医院(红十字医院)的刘其鸾看见。他全部收回家,因他就在大成门附近居住。第二天上交了部分给县文化馆。
笔者根据1987年的《中江县文化馆文物登记表》记载;刘其鸾上交23件,至于他本人留了多少件,因那时还没有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经过四川省博物馆专家鉴定上交的瓷器为“南宋龙泉官窑瓷器”,非常珍贵。
1974年8月,被大西街农具厂工人王友才发现,又在大西门及桥亭街附近挖出宋代窖藏瓷器,上交六6个白釉莲瓣纹定窑大碗;1985年,中江县城北中学占用桥亭街土地扩建学校,挖出大量宋代铜器;铜台烛三件,铜量(铜秤砣)一件;铜熨斗和铜罐等用具。
1982年5月,新建中江百货公司,挖出了三件唐代青铜器铜镜;1995年8月29日,中江县雄健面粉厂老板陈名雄报案;中江县南华镇龙华寺村发现地下窖藏“南宋瓷器”100多件,被四川省文化厅专家鉴定为龙泉窑、定窑、建窑多品种珍贵文物……中江县城的历史文化底蕴非常深厚的例子太多,最近几十年地下挖出文物主动上交的事太少了。笔者不想多加评论,只是用这些事例证明桥亭街的始建历史,比盐市街镇江寺和顺河街的火神庙至少早几百年。从地下出土的大量南宋文物,也可以认定桥亭街是南宋始建的。大十字挖出多件唐代铜镜,自然,大十字的始建年代更早,因县城是隋代开皇初迁移过来的。
从清代咸丰十年“蓝李叛乱”事件发生后,中江开始扩建县城,从“城壕”开始西扩建,新建小南街下段和盐市街及顺河街,增加小西门和小南门城墙,再新建城墙。从此,桥亭街成了背角湾。
桥亭街改造比较晚,中江旧城改造是从1997年开始,先从闹市区的中市街开始,桥亭街处于郊区,这是根据县域经济发展和总体规划进行。短短一年多时间,破旧不堪的城中村农民街焕然一新。从铜山大桥,至大西街,一条千米长的多功能油毡公路,平坦而宽广展现在人们眼前。这是罗江、绵阳通往中江县城的交通要道。
这里,成了县医院的大门,解决了中江成千上万就医看病交通拥挤的困难;猪市坝拆迁后,污染了一条街的家畜屎臭味从此消失,大西街小学路面也格外亮丽了……政府今年进行打造桥亭街的路边花园和凯江河两岸美化工程。桥亭街将继续成为中江的繁华市区。
每周一、三、五出刊。
千里马的草原,大树生长的沃土。用虔敬之心,铸造文学攀登之路!
来稿者,请点关注《西部作家村》,了解作品采用情况。
该公众号是纸刊《作家村》和《西部散文诗人》的选稿平台。作品应是原创首发,和授权本平台独家原创发表(投稿即视为作者授权,版权归作者,使用权归本平台)。请勿一稿多投。作品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拒绝抄袭涉黄。文责自负,文章不愿修改者,请说明。
投稿请附作者个照或相关照片,作者200字简介。文章在《西部作家村》发表后,作者应积极主动转发,扩大影响;投稿两周未被采用者,可自行处理。
即日起,凡投稿本公众号的作者,作品在本平台刊发后,根据阅读量等情况,将有机会推荐到上述刊物,和党报副刊发表。
稿费:主要来源打赏。刊稿第七日后打赏不再统计;第八日按打赏的50%以微信红包发给作者(加主编微信),50%作为平台运营费用。
投稿邮箱:
诗歌:xibuzjc@sina.com;
散文: xibuzjc@sina.com;
小说: xbxiaoshuojia@sina.com。
投稿者,请加微信群“B《西部作家村》稿友群”,便于联系选稿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