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荷……沐之
青春
被夹在日子里
慢慢的飘散
慢慢的升腾
突然没了味道
也没有了行踪
阳光温柔地升起
托举着繁华的梦
思路一点点变窄
秋天的味道浓了
雨迎着扑面的风
时间追逐着年轻
你的温柔
柔碎了秋天的冷雨
于是,生活开始徘徊
看不清边缘的目标
感觉与我一样迟钝
自觉或不自觉地蒙懂
下一个季节
梦如夏花吗
梦与现实的距离
或许我们并不清醒
果实还在垂涎
在迷醉的秋日
你心中的理想
是否会在微笑中丰腴
如果晨曦的露水
不被阳光掠夺
你是否
还可以垂涎欲滴
娇艳的花与干涸的剌
在河的这边
在水的那边
脚步流连忘返
蜻蜓浸满露水
翅膀在影子里欢腾
你一再叮嘱
山的那一侧
探险过黑黝黝的石头
丛林守卫着地狱之门
卫士却一脸沮丧
阳光已静悄悄遛走
昏天黑地的光影
那颗树与那个人
就站在视线的尽头
残荷如血,染红了潮头……
2025-4-6修于钓鱼台
诗评
残荷上的时光褶皱:在凋零中照见生命的血色诗学——沐之《残荷》诗评
沐之的《残荷》像一帧被秋雨洇湿的老照片,在时光的褶皱里显影出生命从盛放走向凋零的复杂光谱。诗人以“残荷”为核心意象,串联起青春、理想、现实与时间的博弈,让凋零不再是简单的衰败,而是一场关于生命本质的庄严回溯。
一、时光的解构:从“青春”到“残荷”的意象蜕变
诗的开篇,“青春/被夹在日子里/慢慢的飘散”,以“夹在日子里”的具象化表达,将抽象的时光流逝转化为可触的生命体验。青春的“飘散”与“升腾”,既是物理意义上的挥发,更是精神层面的褪色——当“味道”与“行踪”一同消失,青春便成了时光琥珀中的模糊剪影。这种对青春消逝的细腻捕捉,在第二节“阳光温柔地升起/托举着繁华的梦”中形成对照:阳光象征着理想主义的温热,而“繁华的梦”与后文“思路一点点变窄”的现实挤压,暗喻着人生从开阔到逼仄的必然轨迹。秋天的登场不仅是季节的转换,更是生命阶段的隐喻,“味道浓了”的秋意里,藏着成熟的苦涩与凋零的预演。
二、温柔的悖论:情感褶皱里的现实重量
“你的温柔/柔碎了秋天的冷雨”是全诗的情感转折点。温柔本应是对抗现实寒冷的暖意,却在此处成为消解力量的存在——当温柔“柔碎”冷雨,生活陷入“徘徊”与“蒙懂”,理想的清晰边界被软化,感官的迟钝对应着心灵的钝化。这种对“温柔”的复杂书写,揭示了情感在现实碾压下的悖论:它既是慰藉,也是麻醉,让人在“自觉或不自觉”的混沌中迷失方向。诗中“梦如夏花吗”的叩问,将青春的炽烈与现实的冰冷并置,暴露出理想主义者面对时光流逝的永恒困惑。
三、血色的重构:残荷作为生命的终极隐喻
诗的末章是一场意象的狂欢:“残荷如血,染红了潮头”以极具冲击力的视觉意象收束全篇,将“残荷”从传统文人笔下的清雅符号,转化为充满痛感的生命图腾。此前的“娇艳的花与干涸的剌”“蜻蜓浸满露水的翅膀”“黑黝黝的石头”“地狱之门”等意象,共同构建起一个充满张力的象征系统——花与刺的共生,露水与阳光的博弈,探险与沮丧的交织,最终在“残荷如血”的瞬间达成和解。这里的“血”既是青春逝去的祭献,也是生命在凋零中迸发的最后尊严:当残荷染红潮头,时光的浪潮便不再是单向的流逝,而是裹挟着所有热烈与苍凉的永恒回响。
四、语言的复调:在碎片化中织就整体诗性
诗人擅长在碎片化的意象跳跃中编织深层逻辑。从“青春飘散”到“残荷如血”,看似松散的场景切换,实则遵循着“生命轨迹—情感体验—哲学追问”的内在脉络。“果实还在垂涎”“脚步流连忘返”等句,将欲望与徘徊具象化;“阳光已静悄悄遛走”的拟人化书写,赋予时间以顽皮的恶意,与“残荷如血”的悲壮形成反讽式对照。这种语言上的张弛有度,让全诗在哀婉中不失力量,在破碎处见出完整。
沐之的《残荷》最终超越了对自然景物的描摹,成为一曲关于生命的挽歌与赞歌。当我们在“残荷如血”的意象中驻足,看见的不仅是时光的残忍,更是生命在凋零中迸发的惊人美质——那是青春逝去后的血色馈赠,是理想破碎后的庄严重构。诗中的残荷,既是诗人对自我生命的凝视,也是对所有在时光中沉浮者的深情致敬:原来真正的成熟,从来不是妥协于凋零,而是在残败中照见生命最初的灼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