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里悟清明
作者: 清泉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今又清明感悟自然,呼吸着清新的泥土气息,倾听着大自然的和声,好像穿越时空隧道去感受原始的美好。仰望广袤的苍穹,白云以蓝天为底色才显得更加纯洁轻盈,蓝天以白云为映衬才显得更加深邃透亮。在灿烂的阳光下,神秘的墓地依然带着那种畏人的苍凉,这苍凉中蕴含着后人无限的缅怀与神奇的遐想。清明绾结着浓浓的思念,想到心中最记挂的那个人,想到曾经在一起的美好时光,想起幸福的点点滴滴。当他们离去时,才真正感受人生之憾,清明更让人们懂得珍惜与感恩。
清明时节,村野阡陌宁静中蕴含着骚动,万物充盈着春天的气息。人们怀念往事故人,享受明媚春光。“万物至此,皆洁齐而清明”,日子清明,最容易触动人善感的心。清明又是轻盈的日子,放歌踏青,追逐春天。感叹生命的离去,感悟活着的美好。清明是一种情结,是一个文化符号,传承文明、传扬孝道、传颂感恩。“鸦啼雀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这是我们耳熟能详的诗句。
清明,是人们扫墓祭祀,怀念祖先的传统节日。捧把鲜花在石碑前静矗,荡起澎湃的心涛,慰藉先人的心灵。“清明无客不思家”,清明就是一场不变的约会。 清明节的习俗是祭奠先人与逝者,总是少不了哀思与缅怀。宋代诗人高翥的《清明》:“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这一幅郊野扫墓悼念亡人的哀伤场面图,画出清明凄然的意境。在这种氛围中,走进清明的意境,自然迈不开杜牧(唐)的《清明》。杜牧笔下的清明是一幅凄然的风景图:“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与杜牧的《清明》相比,宋代诗人黄庭坚的《清明》是另一种图形:“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这意境与明代著名文学家杨慎的《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中“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相映成趣,有异曲同工之妙,则应是千古一叹的清明意境,故这两人的这二首诗词,皆成名篇。而郑板桥在一阕《浪淘沙》词中写道:“小楼忽洒夜窗声,卧听潇潇还淅淅,湿了清明。”此处的“湿”字,不仅是清明的天象与心境写实,也是思亲时雨水与泪水的交融,使清明的意境变得如水浸时节。
清明,清明:清楚,明白;清醒,明理。多好的节日名称!认知了清明,就懂得了人生!站到祖先和亲人的坟前,明白了:“自己从何而来,将向何处!”我是谁,从哪来,到哪去?从哪来?静立茔冢默然,你便会追寻到这个答案。你来自父母,父母来自祖父母,祖祖辈辈,总会有根,总归有源。开枝散叶。枝再繁,叶再茂,扎向大地的根,只有一处。这就是融入血脉中的眷念,是我们的来处。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
生者寻根,叶落归根。有人烟处,必有血脉传承。难怪有人说,清明节就是中国的感恩节! 清明时节,教我做人,扫墓踏青,追念祖先,传承血统,明白做人。
清洁、清廉、清净,无非一个清白;明事、明礼、明法,无非一个明白!清白明白之人,自有清风拂面涤心,自有明月皎洁般的真善美。红尘滚滚、功名利禄,如果你过于执着、拿不起放不下,为权、为钱、为名、为情黯然神伤,不妨清明时分去扫墓。那里,自有另一种答案,让你心如止水、超然物外。 清爽做人,清白做事,岂能事事如意,但求无愧于心!
到哪去?不管是谁,多么伟大,这世间终将忘记你的存在,“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这样一想,很多事自可淡然、豁然、悠然、乐然、坦然。我是谁?当你明白了“从哪来、到哪去”,“我是谁”似已豁然开朗!认知了清明,就懂得了人生!花开花落,云卷云舒。你是人子(女),你是人父(母),你是人夫(妻),你是华夏血脉,你是人类赤子。难怪有人说,清明祭祖,彰显的是一种血脉的传承和责任。来到这世间,你安身立命,拥有自己的角色,承担相应的责任。
清明是责任、是感恩,是哀思、是心静,是思接千载、神游万仞,是传承、是教育。清明,更像一种精神。认知了清明,就懂得了人生!
看窗外,风起云涌雨飘飘,愿清明节人间安好……
2025.4.3.于北京

作者简介:
宗克穷,笔名,清泉,1967年生,中共党员,现已退休。曾任第六师五家渠市文明办主任,五家渠市第二、三、四届政协委员,兼职第三、四届提案法制委员会副主任,在职行政管理研究生、高级政工师,新疆、兵团摄影家协会会员。现在他把全部的精力用在了诗词、歌词、摄影创作方面。目前由他创作的不同题材、不同风格的歌词已有30余首,代表作有《啊延安》,古体和近现代诗300余首,代表作有组诗《昆仑之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