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周峰

鞭炮声噼里啪啦地炸开在初春的空气里,大黄村的天空飘着几缕青烟。我站在黄家大院门前,看着"今古传奇邳州书画院二部"的牌匾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这是官湖镇第一个村级书画院,开张的日子选在了农历三月初八,也是人们常说的"春暖花开"的好日子。
一个农村红砖墙兰铁皮瓦的院子里挤满了人。他们是:传奇书画院院长黄兴洲、顾问萧然,副院长刘波涛、杜成吉、娄培俭、袁宗宝、顾遵亚,高产作家陈志宏等十人。他们各怀绝技,他们也是最引人注目的是一群书画家和民间艺术家。他们放下架子,有的收拾屋子,有的在院子里栽花种菜、有的在欣赏满屋墙壁上的字画、有的在交谈,欢声笑语在春风里徜徉。
"让一让,让一让!"萧然先生提着毛笔走过来。这位六十多岁的顾问是本地有名的书法画家,今天特意穿了一件米白色的中山装。他在案前站定,蘸了蘸墨,手腕一抖,宣纸上便游走出两条古隶墨龙。"
翠柏挺拔福泽厚,丹鹤翩跹寿韵长"一副对联渐渐成形,围观的人发出阵阵赞叹。萧先生写完最后一笔,抬头笑道:"咱们大黄村人杰地灵,往后这书画院就是大家的'文化客厅'。"
周峰先生正在另一张桌子上为村头的蒙古包饭庄题字。"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十四个字写得有力。随行司机龚师傅搓着手站在一旁,脸上堆满笑容:"周老师,您这字往店里一挂,保管生意兴隆!"同事们也来凑热闹,一副副“家和业兴”“室雅家和”呈现出来,墨香在院子里弥漫。
中午时分,众人移步到白埠蒙古包就餐。这个开在村头的饭店因为形似蒙古包而得名,今天特意准备了"书画宴"——每道菜都有寓意的名。红烧鲤鱼象征着"鱼跃龙门",野菜拼盘寓意着"春满人间"。袁宗宝老师得意地说:"咱们乡下人也要吃出文化味儿来!"
席间,大家品味着地方特色美食,畅谈着老有所为的臆想。老黄感慨地说:建这个书画院二部是他多年的心愿。去年冬天,他着手规划把闲置的黄家大院改造成文化场所。他不辞疲劳,经常骑车来老家整修房子,就是想让乡村文化活跃起来,同时也展示邳州书画院的魅力,让大家的作品有个展示空间,使大家的心血没有白费。
回城的路上,我想起黄院长说的话。这个藏在村庄里的书画院,不只是一个挂字画的地方,它像一扇窗,让习惯了泥土味的乡亲们闻到了墨香;它像一座桥,连接着田间地头与宣纸上的山水。那些今天在这里观赏的年轻人,或许明天就会成为新的书画家;而那些围观赞叹的村民,他们的生活也因这一缕墨香而有了不一样的色彩。
在这个春日的午后,我似乎看见文化的种子正随着鞭炮的硝烟,轻轻落在大黄村的土地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