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疆南国间吟唱时代华章
孙振华/文
文化.大革命中,高校遭受了严重冲击,导致高等教育体系严重破坏,财经类院校尤为突出,全国财经类院校数量锐减,许多院校被撤销、合并或停办,从“文革”前的18所骤降至仅存1-2所,大量专业被取消,财经学科发展停滞,教学秩序全面停滞。直至1978年恢复高考后,财经类高校才逐步恢复。

图一:1980年代的内蒙古财经学院
当年,我们通过全国高考,成为了内蒙古财经学院计划统计系的首批学生,进入学校后,发现许多老师都是南方人,他们来自广东、福建、江西、四川、湖南等地,他们用各种各样的“南方普通话”在课堂上,为学生们吟唱出财经专业知识赞歌。在那宽敞明亮的教室里,一堂堂精彩纷呈的财经专业课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讲台上的老师们,皆是来自南方那片钟灵毓秀土地上的教育追光者。
来自广东的老师,操着一口带着软糯粤语腔调口音的“南方普通话”。他的声音像是带着海风的湿润与柔和,每一个财经术语从他口中吐出,就如同灵动的音符在海浪的拍打下跳跃。他把那些枯燥的财务数据比喻成港口里的货物,每一次的盘点与核算,都是在港口繁忙的装卸中寻找财富的平衡,他吟唱着关于企业盈亏的财经之歌,那歌声仿佛能让同学们看到珠江边一艘艘装满希望的货轮。
福建的老师,那轻柔的闽南语腔调混着标准的财经发音。他的吟唱如同福建山林间的潺潺溪流,一路蜿蜒,把宏观经济和微观市场的复杂关系,比作山林里的生态链。每一家企业在他的讲解下,都是一片森林里的独特生物,相互依存又彼此竞争,他的南方普通话里满是茶香与海风,将复杂的财经理论演绎得通俗易懂又充满吸引力。
江西的老师,有着江西大地质朴又醇厚的气息。他那带着些微乡音的“南方普通话”,恰似悠扬而深沉的赣江船歌。当他吟唱起经济学的宏观旋律,就像是在讲述赣鄱大地的发展故事。那些历史悠久的古商道,在他的话语中变成现代经济学的生动案例,每一个经济发展阶段就像是江西大地在不同时代奏响的乐章,时而激昂,时而舒缓。
四川的老师,充满了火辣与热忱。他那夹杂着四川方言独特韵律的“南方普通话”,就像火锅里的红油翻滚,充满激情。他吟唱的财经知识,仿佛是成都茶馆里的龙门阵,把金融市场的风云变幻说得绘声绘色。每一个资本市场的波动,都像是川剧变脸一样瞬息万变,而他在讲台上激情澎湃的吟唱,让同学们沉浸在财经世界的奇妙乐趣里。
湖南的老师,带着湖湘子弟骨子里的倔强与坚毅。他那充满磁性的“南方普通话”,宛如洞庭湖畔的渔歌。当他吟唱起市场规律这一宏大主题时,就像是在诉说着洞庭湖千年不变却又有不断更新变化的生态智慧。他的话语充满力量,每一个市场策略在他那富有感染的吟唱里,都像渔夫撒网捕鱼一样精准而高效。
正是这些来自广东、福建、江西、四川、湖南等地的老师,用他们独一无二的“南方普通话”吟唱着财经专业知识,如同一场场来自四方百鸟朝凤般的合唱,在教室的每一个角落奏响,让每一位莘莘学子沉浸其中,在财经乐章的滋养下茁壮成长。在这曲激昂的乐章里,老一代支边知识分子们,他们或在讲台上激情澎湃地授课,或在实验室里专注地做着研究,或在生活中相互帮助、彼此温暖。他们的故事,他们的精神,如同夜空中闪烁的星辰,照亮了北疆教育事业前行的道路,也激励着我们这些后来人,在新时代的浪潮中,继续拼搏,不断奋进。

图二:内蒙古财经学院计统系团总支师生合影留念。
我毕业后,留校从事科研管理和《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的编辑工作,才有机会对这些南方来的老师有了深入的了解。在历史长河的粼粼波光中,20世纪50年代的那一场奔赴,宛如一首激昂的壮歌,奏响了南国与北疆交织的旋律。那时,一批批南国的知识分子,响应号召支援边疆建设,怀揣着炽热的理想与信念,告别温润的水乡,向着广袤的北疆进发,来到了内蒙古财经学院工作,为这片土地的教育事业注入新的活力。


图三:内蒙古财经学院入党宣誓大会,图四:特格希副院长颁发证书。
我初入内蒙古财经学院求学时,就隐隐触摸到了他们留下的痕迹。图书馆里那些泛黄的书籍,书页间偶尔夹着的手写批注,娟秀的字迹里藏着岁月的故事;教室里的桌椅,虽已被无数人使用,却仿佛还留着他们授课时的余温。随着时间的推移,在我从事科研和学报编辑工作中,我才真正走进他们的世界,近距离感受那一代人的风采。
记得一个冬日的午后,寒风呼啸着拍打着窗棂。我在办公室整理稿件,一位老教师送来他新写的论文。他穿着一件洗得有些发白的中山装,领口的风纪扣扣得整整齐齐,岁月在他脸上刻下了深深的皱纹,但他的眼神却依旧明亮而坚定。他将论文递给我时,双手微微颤抖,那是长期在北疆的严寒中生活留下的痕迹。他认真地说:“这篇稿子我反复修改了好几遍,里面的数据都是我这些年实地调研得来的,绝无半点虚假,还请你多提意见。” 接过那叠厚厚的稿件,我感受到纸张背后沉甸甸的责任与严谨。此后,我常常看到他在图书馆的角落里查阅资料,专注的神情仿佛周围的一切都与他无关。
他们的爱情故事,也如同北疆的风沙一样质朴而坚韧。有一对老教师夫妇,他们一同从南国来到北疆。在艰苦的岁月里,两人相互扶持,携手走过。夏日,他们一起在校园的小路上散步,谈论着教学中的点滴;冬日,他们在狭小的宿舍里,围着炉火批改作业,暖黄的灯光映照着他们相濡以沫的身影。偶尔,师母会轻声埋怨几句北疆的寒冷和生活的艰苦,但眼中却满是对老师的理解与爱意。而老师总是微笑着倾听,偶尔说几句安慰的话,那笑容里藏着对妻子的愧疚,更有着对未来的期许。
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大地,老一代支边知识分子们如同归巢的倦鸟,叶落归根,返回了南国。但他们留下的种子,已经在北疆的土地上生根发芽,茁壮成长。与此同时,改革开放的春风吹开了发展的大门,内蒙古财经学院的莘莘学子如同响应使命召唤的精灵,怀揣着梦想与憧憬,踏上了奔赴南国打拼的征程,上演了一场 “北雁南飞” 的盛景。

图五:2025年的内蒙古财经大学。
每当秋冬交替,北雁们便集结南迁。大雁们在广袤的北疆天空列阵,它们昂首挺胸,发出清脆而高亢的鸣叫声。这些声音回荡在草原、山脉与河流之上,仿佛是内蒙古财经学院的学子们在告别故乡时的声声誓言。他们带着北疆大地赋予的雄浑与坚韧,飞越千山万水,向着充满机遇的南国而去。而当他们踏上南国的土地,融入那片充满活力与创新的环境时,新的故事便开始书写。
南国,这片温暖而灵动的土地,有着独特的文化和精神风貌。在这里,高效务实、勇于创新、包容开放的南国精神如同一股股暖流。内蒙古财经学院的学子们,凭借着蒙古马精神——吃苦耐劳、一往无前、不达目的绝不罢休的品质,在这片土地上努力拼搏。他们遇到挑战时从不退缩,像蒙古马在草原上奔驰一样,坚定地朝着目标前进。
在城市的高楼大厦间,有他们忙碌的身影。无论是拼搏在商业前沿,还是在科研领域深耕,他们都将蒙古马的坚毅融入日常工作的每一个细节。而在面对激烈的竞争和创新的压力时,南国精神又为他们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他们积极学习新的理念,大胆尝试未曾涉足的领域。
北雁南飞所象征的这种迁徙,不仅是地理上的跨越,更是文化与精神的交流融合。蒙古马精神和南国精神在这里碰撞出炽热的火花。在合作的项目中,北疆学子的踏实认真与南国伙伴的创新思维相得益彰;在学术交流里,蒙古马般的执着探索与南国式的开放包容共同推动研究的深入。
内蒙古财经学院的学子们,用他们在南国的拼搏与奋斗,演绎着如同北雁南飞般充满希望与奇迹的旅程。蒙古马精神和南国精神的结合,如同悠扬的歌声,在南国与北疆的山川间回荡。这歌声,是时代的吟唱,见证了改革开放带来的发展与繁荣,也书写着一代青年在不同文化交融中绽放的光彩篇章 。这是蒙古马精神与广东精神的碰撞与融合,在经济与文化的领域里,激起层层波澜,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
木棉花是南国的热情使者,绽放时如同一团团燃烧的火焰;莎日朗花则是北疆的精灵,在草原上肆意地舞动着生命的活力。


图六:美丽的木棉花和莎日朗花
就像这两种截然不同却同样美丽的花朵,黄河奔腾不息,孕育了北疆深厚的文化底蕴;珠江波澜壮阔,见证了沿海地区的经济腾飞。阴山雄伟壮观,守护着北疆的辽阔大地;白云山钟灵毓秀,俯瞰着南国的繁华都市。它们遥相呼应,共同吟唱出一首沿海开放地区和北部边疆民族地区的时代奏鸣曲。

作者简介:孙振华,高级经济师,担任过内蒙古财经学院科研处处长,《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常务副主编。1993年到山东工作,担任过国企和合资企业高管,山东省内蒙古商会创会会长,现为蒙商产学研科技创新战略联盟理事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