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灵同在(新韵)
4月5日
蔡典明
屏开皆祭帖,触目尽伤篇。
节序物同徙,世情人共瞻。
吟怀随逝水,哀绪绕遥山。
生死何终老,古来倾玉盘。
简评
这首五律《生灵同在》以清明为背景,通过对现代祭祀场景的描绘与古典意象的融合,表达了对生命无常的哲思。以下从内容、手法、情感三个层面进行简析:
一、内容层次
1. 首联以"屏开祭帖""触目伤篇"直击清明祭奠场景,通过"屏开"这一现代媒介,展现传统节日的当代形态,奠定全诗的哀思基调。
2. 颔联"节序物同徙"承接清明时序变迁,"世情人共瞻"则转向对社会共同情感的观照,形成时空交织的纵深感。
3. 颈联"逝水""遥山"构成意象组合,将抽象的"吟怀""哀绪"具象化为流动的水与绵延的山,强化了情感的空间张力。
4. 尾联"生死何终老"以设问引出终极思考,"倾玉盘"化用李白"金樽清酒斗十千"的典故,将个人哀思升华为对生命本质的哲学追问。
二、艺术特色
1. 古今交融:"屏开祭帖"与"倾玉盘"形成鲜明的时代对照,既保留古典诗歌的凝练特质,又赋予清明主题新的时代内涵。
2. 意象经营:"逝水""遥山"等自然意象与"玉盘"等人文意象交相辉映,构建出虚实相生的艺术境界。
3. 情感递进:从具体场景(首联)到普遍情感(颔联),再到个体抒怀(颈联),最终抵达哲学层面(尾联),形成完整的情感逻辑链。
三、思想内涵
全诗以"生灵同在"为眼,通过清明这一特殊时间节点,探讨生命的永恒性问题。诗人既承认个体生命的消逝("逝水""遥山"),又通过"世情人共瞻"肯定人类情感的集体延续性,最终在"古来倾玉盘"的历史维度中,达成对生死命题的豁达观照。这种思考既具传统诗歌的哲理性,又体现了现代人对生命价值的重新审视。
此诗语言凝练,意象丰富,在时空交织中完成了从个人哀思到生命哲思的升华,展现了古典诗歌形式在当代语境下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