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咏隆
徘徊仄径踏歌吟,烛影摇红感慨深。
乍见莺飞香露湿,忽闻鸡唱晓风侵。
酒杯已淀千秋事,铜砚仍留一片心。
快活儿时堪品味,鳌山锦水梦中寻。
【李永清解析】
诗“以情为经,以景为纬”,通过意象的精密架构与情感的多层次投射,构建出一个兼具古典气质与现代审美张力的诗学空间。
首联“徘徊仄径踏歌吟,烛影摇红感慨深。”开篇点明诗人在曲折的小路上徘徊踏歌,看到烛影摇曳,引发深深的感慨,作为总起,为全诗奠定了情感基调。“仄径”暗示路径不平,可能象征人生道路的曲折。“烛影摇红”营造了一种温馨或孤寂的氛围,这里可能表达作者内心的复杂情感。
颔联“乍见莺飞香露湿,忽闻鸡唱晓风侵。”顺承首联描绘自然景象的变化,从夜晚到清晨的过渡。“乍见”和“忽闻”表现出时间的快速流逝和景物的变化,也为下文的情感抒发做好铺垫。对仗方面,“乍见”对“忽闻”,“莺飞”对“鸡唱”,“香露湿”对“晓风侵”,十分工稳。
颈联“酒杯已淀千秋事,铜砚仍留一片心。”由景入情,表达出诗人对历史、对人生的思考以及初心不变的情怀。对仗上,“酒杯”对“铜砚”,“已淀”对“仍留”,“千秋事”对“一片心”,工整且有深意,表达了对过往的释然和对初心的坚守。尤其是量词“千秋”与“一片”的悬殊对比,暗合了杜甫“乾坤万里眼,时序百年心”的时空压缩技法,彰显了诗家深厚的古文功底。
尾联“快活儿时堪品味,鳌山锦水梦中寻。”总结全诗,表达了对过去快乐时光的怀念,以及对现实无法触及的理想境界的向往。“快活儿时堪品味”与李商隐“此情可待成追忆”异曲同工,“鳌山锦水梦中寻”堪称诗眼,将全诗提升至超验境界。此处当是化用《列子·汤问》巨鳌负山神话( 锦水可能化用杜甫“锦江春色来天地”),又与白居易“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形成隔空唱和,在现实困境与精神超越间保持微妙平衡。这种“破格对仗”恰似李贺“向前敲瘦骨,犹自带铜声”的奇险笔法,通过语言质地的反差,凸显诗意张力。
在斟词酌意方面诗家也颇为讲究,如“烛影摇红”“香露湿”“晓风侵”等,富有古典诗词的韵味,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快活儿时”的俚俗表达打破雅言系统,与“铜砚”“鳌山”等古典符号形成语体张力。“踏”“吟”“见”“闻”“淀”“留”等动词的运用,使诗歌更具动态感,生动地表现出诗人的行为和情感变化。
最后还是提一点商榷的地方,个人觉得部分意象稍显常见,在表意上可能不够新颖独特,如莺飞、鸡唱等意象,在古典诗词中较为普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诗歌的创新性,当然这仅是对高手而言,仅供诗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