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黄埔安了家,日常于石化总厂忙碌工作,幸福里就如同近邻,距离近且交通便捷,让我占尽了“近水楼台先得月”的先机。过去,我曾多次踏入这片土地,每一回,都被那古色古香的建筑群牢牢吸引。彼时的我,满心欢喜地穿梭在雕梁画栋之下,徘徊于石板巷弄之间,迫不及待地按下相机快门,定格下那些自以为“绝美”的瞬间。我沉醉在它的外在美中,却从未想过,镜头之外,隐藏着一段段厚重而深沉的过往。
还记得那个阳光正好的周末,我们文学赏析班的师生一同前往幸福里采风。本以为只是一场普通的出游,可未曾料到,幸福里深厚的文化底蕴如同一颗重磅炸弹,将我彻底震撼。
经了解,文冲始建于唐宋年间,悠悠岁月已悄然走过800多个春秋。唐宋时期,凭借着便利的水运条件,文冲逐渐成为周边地区重要的物资集散地,商业贸易初现繁荣景象。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明清时期,这里人口日益繁盛,各类祠堂、书院如雨后春笋般相继落成,逐步奠定了村落如今的建筑格局。如今,曾经的文冲古村已然华丽蝶变为充满现代气息的都市新村,可那些承载着岁月记忆的祠堂、书院、家塾,依旧稳稳地伫立在原地,原汁原味地保留着往昔的模样。
放眼望去,鳞次栉比的现代大厦与成片的古建筑相互交织、相得益彰。历史的痕迹,恰似大树的年轮,一圈又一圈,生动且清晰。老街与新巷之间,仿佛有一条无形且坚韧的纽带紧紧相连,从未被切断。老街的灵魂与脉络,早已深深烙印在村民的心底,化作他们灵魂深处无法磨灭的珍贵记忆。
幸福里在改造建设的过程中,始终坚定不移地秉持着保护历史建筑、传承文脉乡愁的核心理念。对于那些承载着岁月痕迹的历史风貌建筑,工匠们怀着对历史的敬畏之心,精心修缮复原。每一块砖、每一片瓦、每一根梁、每一道柱,都倾注了他们的心血与汗水。不仅如此,建设者们还匠心独运地开发出了别具一格的新文冲八景。漫步在幸福里,你会惊喜地发现,街坊里弄的城市肌理被完整保留下来,最大限度地守护住了文冲的历史脉络与人文记忆。
如今,幸福里已经华丽转身,成为一片孕育文化的肥沃土壤。走进广绣馆(仕杰陆公司),一幅幅精美绝伦的广绣作品映入眼帘,令人目不暇接。丝线在灯光的映照下闪烁着迷人的光泽,绣娘们凭借着一双双巧手,将千年的技艺传承至今。在这里,既有细腻逼真、针法繁复的花鸟鱼虫绣品,也有展现宏大场景的人物故事绣作,参观者能够直观地感受到“针步均匀、纹理分明、处处见针、针针整齐”的广绣技艺精髓。
踏入乡愁馆(文陆公),老井栏、旧农具整齐摆放,一幅幅记录着文冲村民婚丧嫁娶、节日庆典的老照片挂满墙壁。泛黄的纸张与斑驳的物件相互交织,拼凑出一幅生动的往昔生活图景,每一件展品都承载着村民们浓浓的思乡之情。
而在醒狮文化非遗传承基地(廷亨陆公祠)内,威风凛凛的醒狮头色彩鲜艳夺目,仿佛下一秒就要跳跃舞动起来。传承人们一招一式尽显醒狮文化的精髓,他们的每一次腾跃、每一个转身,都饱含着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坚守。这里集广绣、醒狮、曲艺、龙舟、武术等多元文化于一体,让昔日文冲廻龙市旧街的繁华盛景再度重现,完美呈现出“青山半入城,六脉皆通海”的岭南城市独特格局。
幸福里已然成为村民们留住乡愁的精神家园。每至傍晚,文化广场上,老人们悠闲地打着太极,一招一式尽显悠然自得;孩子们嬉笑追逐,银铃般的笑声回荡在空气中。一旁的河涌波光粼粼,水面倒映着岸边的绿树红花。邻里间互道家常,笑声不断,幸福里处处洋溢着温馨和谐的生活气息。
幸福里,不再仅仅只是一处供人打卡拍照的普通景点,它更是历史与现代完美交织的璀璨瑰宝。它承载着过去的辉煌,也孕育着未来的希望。我满心期待着与朋友再次相约于此,将它的一切毫无保留地分享给他们,一同感受这份独属于幸福里的厚重与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