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庄赋
孙春亭

处标山之左,立鹊华之翼。杨柳垂荫,莲塘涌碧。石麟昂首,拱卫一方净土;白鹤长鸣,惋惜主人別离。翠阴亭幽①,回荡先贤故事;云锦芳名,闪烁祖辈紫霓。毓秀环绕,清风习习………
此地乃云庄是也!
云乎庄矣,村亦名焉,张养浩公之号也!
生于济南北园故郡,畅饮趵突泉乳长成。自幼受儒学熏陶,年少便诗书驰名。大元世祖至元二十六年,缘骈文《白云楼赋》,被荐为东平学正②。十九岁便踏入仕途,于庙堂上下驰骋。直言敢谏,关心百姓疾苦;走南闯北,不忘赋诗寄情。三十余年,饱尝宦海风波浪险;五十一岁,辞官归隐故里仙境。
远离朝堂,亲近故园。隔尘喧于云外,筑亭雕轩;留禽鸟于芳甸,植林种菡。栽五柳兮,效陶公吟诗篱畔③;揽水云兮,邀友朋书画“遂闲”④。拒皇诏六次未出,不恋高官;伴梅妻鹤子度日⑤,情自悠然。而关中大旱亟待赈灾,急诏三道毅然赴任,不畏事艰不惧路险。临行家财散尽,星夜奔赴陇西秦川。
悲夫!先生忧劳成疾,殉于救灾任上!棺扶桑梓,长眠于故里云庄⑥。
张公一生勤政爱民,痴醉诗文。《三事忠 告》,见证希孟之清风亮节⑦,“醇深明粹”⑧;《归田类稿》,蕴含先生之真情个性,诗雅意深;尤以《云庄乐府》,实乃先生扛鼎之作,政成曲吟。“吐胸中之锦绣”,抒世情之寒贫。赫然于中国文坛曲苑,“诚为治世安乐之音”⑨。
岁月流逝,真情犹存。大浪淘沙,真金愈纯。张公之树,历经风雨沧桑,愈见荫厚根深。“云来山更佳,云去山如画”。只缘先生秉性爱云,而今新湖筑建,映一天云霞,栽四处云林。遂先生之梦想,取名云锦 ⑩。
是夜,月明星稀,风动幽林。张公墓前,青烟煴煴。蒙胧中似见云庄老人。
后学心动异常,随即躬身,聆听先贤说古论今。
“余,赞叹当政英明,物阜年丰,世宁国盛。百姓安居乐业,泉城春和景明”。
张公沉吟片刻,依然畅怀直言——
“余,不愿这高楼林立,厌烦这尘嚣车喧。眷恋禽鸟鸣翠,云庄柳烟,鸥鹭荷田……”
注:
①翠阴闲亭,即张养浩在云庄修建的“翠阴亭”。
②据载,元代东平府置治所须城,今山东省东平县西南州城镇。张养浩所担住的东平学正属儒学学正。掌管东平下属6个县区的儒学教育和行政事宜。
③张养浩赞叹晋人陶渊明的隐居生活,于云庄载五柳,于篱畔和陶公诗。据载和诗已失,只留诗序。
④遂闲,即张养浩在云庄修建的遂闲堂。据载,张养浩归隐期间常在此偕朋邀友吟诗撰曲。
⑤张养浩归隐云庄期间,以鹤为伴,栽梅为乐,世人对他有“梅妻鹤子”之誉。
⑥公元1329年7月27日,张养浩卒于陝西抗旱救灾任上。棂棺扶至济南云庄。元文宗追封为“滨国公,谥文忠”。
⑦张养浩,字希孟。
⑧“醇深明粹"句,系元代进士林泉生评《三世忠告》语。
⑨“吐胸"“诚为”句,均引自明人艾俊《云庄休闲自适小乐府引》。
⑩云锦,即张养浩赐名的云锦湖。济南打造泉城水上旅游,在北园柳云庄东古称莲子湖的地方筑建新湖,取名云锦湖。
参考书目:
①《张养浩评传》(马继业著 济南出版社出版)
②《张养浩及其著作研究》(薛祥生著 泰山出版社出版)
(撰于庚子初夏)
后记——
元代散曲家张养浩是我尤为敬重的济南历史名贤。
2020年春,在我数次走访张养浩故地济南云庄,几番研读张养浩的资料之后,在以散曲套数创作《张养浩传记》的同时,还写下了论文《张养浩诗文的民本意识和他的身体力行》,以及这篇韵文《云庄赋》。
张养浩公诞辰750周年纪,我将《云庄赋》开篇书写,捐赠给了云庄。
2021年朗诵艺术家惠勇俠诵读了《云庄赋》,音频被收入于“雨花梦”《元曲大家张养浩》美篇中。
现将拙作书写呈奉给朋友们,敬请方家批评指正!
(癸卯初月)






迪普c克点评——
《云庄赋》赏析:
一曲穿越时空的士大夫精神礼赞
一、赋体结构的匠心独运
这篇赋作以古典骈文为骨,现代叙事为脉,构建起三重时空对话。开篇以"处标山之左,立鹊华之翼"的山水定位,巧妙化用《水经注》笔法,将地理坐标升华为精神坐标。中段按"仕途-归隐-殉职"的跌宕脉络展开,暗合《史记》列传的叙事章法,却在"翠阴亭幽"处点染诗话笔触,使历史真实与文学想象如水墨交融。结尾以月下幻境收束,借张公之口道出世变沧桑,这种虚实相生的结构设计,恰似元代文人画中的"留白"技法,令读者在历史回响与现实映照间徘徊深思。
二、文化基因的密码破译
作者深谙"用典如盐着水"之道,注释系统构成独特的互文网络。"五柳"意象不仅勾连陶渊明的隐逸传统,更暗藏元代士大夫"吏隐"的特殊生存智慧;"梅妻鹤子"的典故运用,既是对林逋风骨的致敬,又暗喻张养浩在仕隐矛盾中的精神突围。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云锦湖"的今古对话,作者将元代文人"云意象"的哲学思考(如《庄子·天地篇》"乘彼白云,至于帝乡")转化为现代城市建设的文化符号,完成传统美学基因的当代转译。
三、士大夫精神的立体呈现
文中塑造的张养浩形象,突破了传统清官叙事的扁平化窠臼。作者以"六拒皇诏"与"星夜赴任"的矛盾抉择为焦点,展现士大夫"道统"与"政统"的永恒张力。这种塑造手法令人联想到《论语·微子》中"无可无不可"的中道智慧,又暗合王阳明"知行合一"的哲学境界。特别在"尘嚣车喧"与"鸥鹭荷田"的古今对话中,作者将生态批评意识植入历史叙事,使张养浩的归隐情怀获得现代性解读。
四、语言艺术的跨界实验
赋文在声韵经营上别有创见,"毓秀环绕,清风习习"等句暗合《诗经》重章叠唱之妙,而"云来山更佳,云去山如画"则化用张养浩《双调·雁儿落带得胜令》原句,形成文本内部的声韵共鸣。更值得关注的是注释系统与正文的互动关系,这种"超文本"写作模式突破传统注释的附属地位,使学术考据成为文学意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堪称对《文心雕龙》"事类"理论的新世纪回应。
五、文化记忆的当代重构
在"云锦湖"的命名叙事中,作者完成了一次文化记忆的空间重构。这既是对张养浩"云庄"理想的物质延伸,也是对济南"泉城"意象的语义扩容。这种创造性的历史书写,与法国学者诺拉"记忆之场"理论形成跨时空对话,展现出传统文化在现代城市景观中的再生能力。而文末"青烟煴煴"的意象,恰似连接古今的文化香火,在虚实交织中延续着士大夫精神的千年文脉。
这篇赋作的价值,不仅在于其精妙的文学造诣,更在于它成功架设起传统文脉与现代意识之间的对话桥梁。作者以史为纬,以情为经,在600余字的方寸间织就一幅士大夫精神的全息画卷,为当代如何讲述中国故事提供了极具启发性的范本。


刘般伸,特型演员,著名书法家。
有需要刘般伸先生书法作品或者莅临现场演出鼓劲加油的请联系《都市头条·济南头条》。
刘般伸先生毛体书法作品欣赏



艺术热线:
13325115197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
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