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春和景明、绿柳含烟的清明时节,申家庄的上空澄澈而肃穆。交城县退役人员志愿者协会怀着崇敬与缅怀之情,奔赴王文炳烈士的墓地,为这位抗日英烈举行了一场意义非凡的立碑仪式,旨在铭记历史,传承红色精神,让后人永远铭记革命先辈们的丰功伟绩。
活动现场,中共交城县委宣传部副部长李峥,晋绥边区第八分区革命历史纪念馆馆长梁夏、讲解员郭瑞和王慧,以及李智仁的孙子李靖水纷纷到场,一同参与这场庄严的纪念活动。闻讯而来的申家庄村民们也自发地聚集在墓地周围,他们的眼神中,既有对英烈的敬仰,也有对那段悲壮历史的铭记。
立碑仪式由退役军人志愿者协会赵健康会长主持。赵会长神情庄重,身姿挺拔。仪式最后,他带领众人遥向对面墓子河坪,那里长眠着与王文炳烈士同时牺牲的战友。所有人整齐肃立,向着远方致以最崇高的敬礼,这一刻,时间仿佛凝固,只有微风拂过,像是英烈们的回应。
仪式结束后,大家怀着沉重的心情,缓缓走入申家庄中。赵会长引领众人来到窑院,这里见证了那段战火纷飞的岁月。他轻轻抚摸着柱子上的弹痕,这些弹痕宛如岁月的烙印,无声地诉说着当年的激烈战斗。在赵会长生动的讲述中,那段血与火的历史逐渐清晰地展现在人们眼前。
窑院始建于万历年间,是县城道德坊三甲申河在村里修建的产业。整个院子坐南朝北,规模宏大,分为东西两个大院。背靠崖乎头,转过山头往西便是截岔,独特的地理位置为革命战士们提供了便利的撤退路线。两个大院的石拱街门前,耸立着石砌的牌楼,彰显着昔日的气派。东院正面是一排石窑洞,东西两侧各有十数间房屋;西院则是一个稍小的四合院。曾经,这里散住着交城道德坊三甲申河的后人。但当革命队伍来到村里,申家庄的群众积极支持抗战,毫不犹豫地腾出房间,窑院从此成为了战士们的营房。
1941年8月11日,山西介休张兰人王文炳,作为工卫旅平川工作团的首任主任,在结束平川的工作后,夜宿申家庄窑院。他投身抗日救亡运动,功绩卓著,心怀家国,为了民族的解放事业四处奔波。然而,次晨,驻开栅之敌在熟悉地形的汉奸的指引下,绕过村口三道明岗暗哨,从虎喊沟趁着夜色摸进来,将窑院团团围困。面对敌人的包围,王文炳临危不惧,他沉着冷静地指挥部队,率部奋勇突围。枪林弹雨中,王文炳和战士们的呐喊声震彻全村,但终因寡不敌众,战友们一个个倒在血泊中,王文炳子弹打尽,奋起反抗,但单拳难敌四手,还是被敌人抓住,五花大绑押往社房院。
在关押王文炳的社房院外,李靖水讲述了烈士在关押期间努力脱困的过程。他的声音低沉而坚定,手指向社房院南边一条荆棘丛生的小路,那里下去便是场堰底,当年,对面文昌阁上的敌人发现他跑出社房院后就开枪了,王文炳就牺牲在这个地方。当年,爷爷李智仁任村闾长,他怀着对烈士的敬重,购得棺木,庄重地殓葬了王文炳烈士的遗体。这份来自民间的敬意,穿越岁月,至今仍令人感动。
同样在1941年,这一年的12月,接任王文炳同志工作的工卫旅平川工作团团长郭中枢,从申家庄出发,前往敌后争取可团结的力量。然而,不幸在广兴村窨子沟赵家小院被文水宪兵队头子南芳清击中胸部,壮烈牺牲。在八分区交城山根据地抗战的工卫旅工作团迅速行动,逮捕了汉奸宋二狗。广兴村村长宋懋元将郭中枢主任的遗体装棺送到申家庄窑院,一场庄重的追悼会在此举行。申家庄窑院,这片承载着无数革命记忆的土地,见证了一位又一位英烈的离去,也见证了革命群众对烈士的敬重与缅怀。
如今,硝烟散去,申家庄窑院依旧静静地矗立在那里,弹痕和遗址仿佛是历史的见证者,向人们诉说着那段波澜壮阔的革命历史。王文炳等革命先烈们以热血践行使命,用生命捍卫山河,他们的意志如磐石般坚定,浩气长存。后世之人,当铭记这些英烈,传承他们的精神,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继往开来,奋勇前行,让英烈们的精神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