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头条]品赏贵州作家刘应举老师的佳作《晨间寄语585》「飘舞的剑」(7778辑)

晨间寄语
今天是清明节,唐朝诗人杜牧早有“清明时节雨纷纷”的诗句,写节气、写情写景、写人们的思绪。我晨间5点,翻看的小程序中,看到一队游行队伍,在雨后宽敞的大马路上,身着民族服装、校服…,看似当地政府组织的各路人马。高音喇叭、敲锣打鼓、耍龙舞狮、气氛热烈地欢送佩戴大红花的一队年轻的新兵。我不知将这样的场景融入这“清明时节”是否合适,再翻篇,又看到《走中队》专栏节目主持人来到英雄黄继光烈士纪念馆。那里,已是满头白发的烈士的亲侄儿子黄拥军,退伍军人,纪念馆副馆长,他介绍说,烈士母亲(他的奶奶)打从黄继光牺牲后,就给黄家定下了一条特殊的规矩:男丁到了18岁一是要当兵,用以继承烈士遗志。今年黄家又有一名18岁男丁入伍,截止目前,黄家男兵女兵,已经是第18位,往后,还有19、20、继续下去…。
纪念馆院子里有一棵梨树,正是繁花如雪,一尘不染。黄拥军副馆长继续介绍,烈士牺牲后,奶奶邓芬芝又把父亲黄继恕送到了朝鲜战场。那梨树下面,是父亲回国时,去了烈士牺牲的地方,捧了一把土,里面有炮弹残片、子弹壳和战场遗留物…。梨树现已比大碗口还粗,看到梨树、梨花、洁白无瑕,亦如烈士化身的影子,睹物思人,想必,应是黄家人和后来者,对烈士最好的精神寄托和祭奠吧!
有些传统必须继承。曾经,一度丢掉了这种大张旗鼓欢送新兵的传统。街坊中,谁家谁家孩子当兵去了,怎么去的?左邻右舍都不知道,我们这些老兵百思不得其解。如今,只有重拾“一人当兵,全家光荣”的社会风尚,“万里长城永不倒”才是最好的保障!
当记者走进烈士纪念馆、听着英雄烈士的故事、那一刻,不正是最好的“清明时节”吗!国家、个人、家庭,所有的传统传承,尽在不言中[抱拳][抱拳][抱拳][合十][合十][合十]!
新的一天,早安!
2025.4.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