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文友《清明》
作者:曹干云
雨洒似泪慰魂灵
愁肠欲断又清明
眺望纸钱飞界外
瑶池路漫问长亭
2025.4.4于巽寮湾
……………………………………
附文友大作:
清明
纷纷冷雨送魂灵,
密密行人溯衷情。
天生多愁我善感,
无香无火亦黙吟。
举眉望月今何处,
低头思乡淚沾巾。
莫道人隔三千里,
深穹惊雷一夜听。
2025年清明
【每诗一评】曹干云先生的《读文友”清明“》"雨洒似泪慰魂灵"以自然之雨拟人化哀思,继承杜牧"清明时节雨纷纷"的经典意象,但突破"行人欲断魂"的静态悲情,通过"慰"字赋予雨水以灵性抚慰功能,这种书写将传统"雨泪同源"升华为天地共情的哀悼仪式。"眺望纸钱飞界外"通过焚烧意象突破阴阳界限:纸钱本为祭品,而"界外"暗指道教仙境瑶池,与末句"瑶池路漫问长亭"形成呼应。这种空间叙事的循环哀思,更显对逝者归宿的哲学追问。"瑶池"象征道教永生之境,"长亭"则承载儒家送别意蕴。两者并置形成生者对逝者"既祝福超脱又难舍羁绊"的矛盾心理,具有文化纵深感。附诗《清明》"纷纷冷雨送魂灵"与"无香无火亦黙吟"构成张力,最后通过"深穹惊雷一夜听",以雷霆象征生死顿悟,重建精神共鸣。"举眉望月今何处,低头思乡淚沾巾"化用李白"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但将乡愁转化为对逝者的追念。
双诗对照中,曹诗侧重自然物象的仙境转化(雨→泪,纸钱→瑶池),附诗注重情感符号的哲理重构(冷雨→惊雷,望月→思乡)共同拓展清明诗词的意象维度。曹干云通过空间跃迁(人间→瑶池)缓解哀伤,附诗借时间顿悟(惊雷夜听)超越愁绪,体现出现代人对生死议题的多元态度。双诗皆融合道教超脱(瑶池/惊雷)、儒家伦理(长亭/思乡)、禅宗觉醒(默吟/顿悟),更显儒释道精神的当代化合。通过双诗对照,可以感受到曹干云与文友之作共同构成清明诗学的双重面向:曹诗以"雨慰魂灵-纸钱越界-瑶池问亭"完成从哀悼到超验的旅程,以仙境想象赋予追思以救赎色彩;附诗通过"冷雨默吟-望月惊雷"实现从个体悲情到宇宙顿悟的跃升,具有思辨深度。双诗融入了现代生死观与多元文化视角,为清明诗词注入了新的美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