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铭记那段曾奋斗过的岁月
——记军企高级工程师易振良,无悔人生献“三线”,践行保家卫国尽职责
作者:李铁强
春暖花开奔你而来,南方天气总是细雨绵绵与阳光明媚交替,呼冷忽热,万物复苏,一切都变得生机盎然。
草地上嫩绿叶子随处可见,菜地里、田野上大片油菜花盛开摇曳着,勤劳小蜜蜂在花丛里飞来飞去忙碌着采蜜
在这花季飘香四溢的春天里,迎来了易振良老人的高寿生日!
岁月静好,时间飘逝,还有多少人还记得曾经那段峥嵘岁月里的“三线”军工人,今年93岁的退休老人易振良,他就是军工企业高级工程师,无悔人生献三线,诠释着保家卫国尽职责传奇故事。
来到环城南路366号长青厂生活区,就有一种非常舒适的感觉,这里居住着1500多户,3800多常住人口的军工企业职工、家属、厂子弟,有70%为老年人。
军工企业虽然改制,国企职工下岗身份置换后人员分流了,可军工精神仍在这里传承着牢记初心使命,弘扬“三线”精神,追忆往昔红色奋斗岁月。
每当看到白发苍苍老人聊天、下象棋、打扑克、散步的几代军工人,难忘曾经属于他们不同经历过的创业故事。
说起军工“三线”人,半个多世纪以前,那些建设者们,在祖国的号召下,一头扎进山沟,任劳任怨,兢兢业业。几十年来,他们用生命践行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三线”精神历历在目。
往事就像梦一样,经常浮现在眼前,时间像流水一样无情地流逝,我们只有默默地承受岁月痕迹,如同秋季的落叶,悠悠滑过我们的心间,留下深深的印记。
眼前这位慈祥老人,他叫易振良,虽然年岁已高,但面对面与他交流时却仍然思维敏捷,精神矍铄。
他留着白胡须,脸庞刻着岁月的痕迹,但依然充满生气。他的眼睛闪耀着智慧的光芒,让人感受到生命的力量。
他叫易振良,江西宜春袁州区下浦徐家山人,1932年3月13日出生,虽然年龄已高,但他身体仍然健壮,每日三餐简朴,少油少盐,蔬菜米饭是他们老两口的生活标准,享受着美好的夕阳生活。
易振良曾经是一名退伍军人,是军工企业高级工程师,曾为国防事业做出过重大贡献,至今享受着国务院特殊津贴。
他的人生让人颇感兴趣,耐人寻味,他到底经历过什么样的岁月?我们聆听这位老人娓娓道来峥嵘岁月故事。
年轻时他参加过土改工作,正遇部队干部学校招生,他报名参了军,在西安解放军第一医学院当卫生员,遗憾入伍不到一年,因身体久咳嗽不逾退伍回到家乡。
在百废侍兴建国初期,他回家暗下决心重新开始攻读补习求学,功夫不负有心人,参加高考被《北京工业学院》录取。
经过几年的大学就读,本科毕业被分配到山西太原“七八五”厂军工企业工作。58年冬天借调到北京某研究所学习计算机,并担任运算器研究团支部书记。
63年他调到邯郸“368”厂搞海岸炮指挥仪工作。65年因右脸红肿生病久治不愈,厂里安排他去上海治疗,刚到上海还没有入院,临时住在中山东路一个饭店顶楼没几天,他发现右脸逐渐消肿,可能是身体不适应气候问题造成生病。
1964年我国进入全面的备战状态,我国调整将一、二线的重点工厂、科研院所尽量搬迁到三线地区,加大三线地区的建设,打造成为我国战略大后方,做好打大仗准备的长期战略。66年他从北方调到南方分配在离家近的江西宜丰国营长青机械厂技术科工作。
按照保密要求工厂全部用数字代称,206工厂就建在地理位置偏僻,能躲避飞机的轰炸,水源充足的宜丰县原始森林官山境内大山深处,隶属国家兵器工业部,军方代表驻厂。从重庆、西安、哈尔滨等全国军工企业调集工程技术员、骨干精英、各工种设备操作人员扎进山沟沟里建新厂,军号声嘹亮,峡谷机器轰隆响,刨磨车铣出神功,秘密隐藏山洞。
几千职工、家属来到一个叫“东坝”大山深处,大家分散居住在纵横交错的一至九号山沟里(长大约3公里),厂区和生活区两边山峰峦叠翠,还有一个特殊的车间建在一个U型山洞里,山沟沟中间有一条蜿蜒的清澈溪水河流,办公楼、子弟学校、招待所、商贸、邮局等以及家属宿舍楼建在依山梯形的平地,溪河两岸边。
每当夜晚来临,万家灯火璀璨,清晨,叽叽喳喳鸟叫声唤醒起床,见到第一缕阳光照射已经是上午,在雨天都是迷雾茫茫,有时雨过天晴常见一缕缕白云漂浮绕在山峰中间构成一幅美丽的画卷。
那时候刚建厂,正处在边建设边生产的过程中,干部职工都来自祖国四面八方,说话口音都是南腔北调,工作生活条件非常难苦。
生活在山沟沟里,交通不便,每天只有一趟大班车出行,一辆小型解放牌汽车每天早出晚归从宜丰、万载采购食物供应,生活用品供应不足,物资匮乏,大家空余时间都在房前屋后山坡上开荒种菜,到山上拾柴火,克服各种困难,想办法改善生活条件,努力做好自己本职工作。
时间流转到70年代,办公、生活条件都得到了明显改善。
78年厂里从五机部接到了一个新产品,为了尽快了解新产品开发,技术科的工程师在阅看图纸消化过程中,很多方面没有弄明白图纸的产品结构,副总工程师陈建先将图纸资料转给易振良,他经过几个小时阅看就基本看懂。
总工程师肖远模跟他交流时,他提出了新产品图纸结构存在“资料不全、图纸不全、技术要求也不完善,无法投入生产”的个人意见。肖总问他怎么解决这些问题,他果断建议马上派人去北京向部里、总参军械部如实汇报。同意修改完善产品就干,不同意就停,不能蛮干。
很快,厂里派他和王新云技术员一起飞往北京向部里汇报实际情况,接待的领导明确告诉他们产品图纸有缺陷,但不能改变基本结构,只能进行修改完善,能不能干好,就看你们厂里的决心。
他从部里出来,沉默寡言,心里压力很大,他让王技术员先回厂汇报,自己冒着大雪赶到北京“二0七”研究所继续努力探索解决技术上的问题。
研究所领导与他交流中得知原先在“七八五”厂工作过,对他非常有信心,通过努力一定能完善新产品存在不足方面,对他期望很高,但还是没有解决实质性技术上问题,只好返回厂里如实汇报。
经过几个月的时间,研发军工新产品在他牵头努力下,将修正仪全部进行了完善,当时的产品由100公斤改制后只有75公斤。之后,又开始从新设计第二代产品在河北张家口解放军“38”军某实验炮靶场进行实弹发射命中率非常准,第二代五七高炮修正仪由原来75公改制成16公斤,一个普通战士都可以单独提起行走非常方便,得到部队官兵一致认可。
新产品投入部队使用,得到了五机部充分肯定。82年在北京开产品定型会,该产品分别获得国家和部级科技进步三等奖。易振良也没想到在91年退休前享受到国务院的特殊津贴,受益终身。
易振良老人的一生,跟许多老“三线”军工人一样,尽职尽责完成任务,做好本职工作,在各自不同的工作岗位上默默无闻干了一辈子,献了青春献子孙,全部奉献给了国防军工事业。
他勤奋钻研业务,长年累月加班加点,伏案查阅资料,完善图纸技术,奔走在生产一线,他是一位兢兢业业的老“三线”军工人,是老一辈军工企业见证者、创业者。
他无论是在北方还是在南方军工企业工作,所接触到的不同品种军工产品有太多的感触,很多军工企业领导都看重他,他对名利看得非常淡薄,几次都放弃了高职的机会,默默在一线工作了一辈子。
1994年10月易振良被编入《江西有突出贡献专家专略》书籍,由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
易振良现退休三十多年,陪着老伴仍然过着清贫、朴素的日子,生活非常节俭,在2020年全国疫情爆发期间,他来到居住社区居委会主动向湖北重灾区捐款。他平时也没有特别的爱好,不打牌,也不与他人闲聊天,经常宅在家里看看书,出去逛街散步,偶尔也出去旅游散散心,享受着属于自己养老生活方式。
岁月悠悠,愿易振良如青松不老,岁月静好,祝他老人家福寿安康,笑口常开。
作者简介:李铁强(网名:宜春铁哥),男,1964年出生,大专文化,利用业余时间自撰文章百余篇,先后刊登在公安部巜好警网》、宜春市公安局、分局巜警营文化》、巜民警论坛》、巜公安快报》以及巜江西法制报》、江西省公安厅离退休干部处《警苑老友情》、宜春巜赣西晚报》等刊物上。《世界文学》签约作家。
﹌﹌﹌﹌﹌﹌﹌﹌﹌﹌﹌﹌﹌﹌﹌﹌﹌﹌
纸刊投稿邮箱:
942251831@qq.com
bailu6698@163.com
投稿、订阅微信: mengjian20002012
征稿体裁:现代诗、散文诗、散文、诗歌评论、古诗词赋、报告文学、闪小说、中短篇小说 
扫码添加主编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