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农村花甲老人困境
共筑社会温暖防线
作者:王发国(甘肃)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尊老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然而在当下,农村花甲老人却面临着“打工嫌龄大,种田地流转”的艰难处境,生活度日维艰,这一社会问题亟待引起我们的重视与深思。
农村花甲老人打工难,根源在于劳动力市场对年龄的严苛限制。现代工业化生产体系下,企业追求高效与低成本,倾向于招聘年轻力壮、学习能力强的劳动力。花甲老人身体机能衰退,无论是体力还是反应速度都难以满足高强度、快节奏的工作要求。在流水线作业中,他们无法跟上机器的运转速度,工作效率低下;从事重体力劳动,如建筑施工,又极易因身体原因受伤,企业出于安全生产与效益考量,自然将他们拒之门外。即便有一些诸如保安、保洁等低技能岗位,也竞争激烈,年轻人的加入让老人在求职中毫无优势。这使得农村花甲老人失去了通过打工获取稳定收入的机会,经济来源愈发狭窄。
土地流转本是农村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举措,却在实施过程中给花甲老人带来困扰。一方面,老人对土地怀有深厚的情感依赖。大半辈子“面朝黄土背朝天”,土地承载着他们的汗水、希望与回忆,是他们生活的根基。土地流转意味着他们要割舍这份情感纽带,内心满是纠结与不舍。另一方面,在土地流转的经济利益分配上,老人往往处于弱势。他们缺乏市场信息和谈判能力,难以争取到合理的流转价格。一些不良承包商利用老人的朴实和对政策的不熟悉,压低租金,甚至设置不合理条款,导致老人土地流转收益微薄,难以维持生计。
农村花甲老人的艰难处境,影响深远。从家庭层面看,老人生活困苦会加重子女的经济负担和精神压力,甚至可能引发家庭矛盾,破坏家庭和谐。从社会层面而言,这违背了社会公平正义原则,不利于社会的稳定与可持续发展。大量农村花甲老人生活得不到保障,会使社会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社会矛盾潜在风险增加一个。
解决这一问题,政府责无旁贷。应加大对农村养老保障体系的投入,提高养老金发放标准,扩大覆盖范围,让老人有稳定的经济来源。加强对土地流转市场的监管,规范合同签订与执行,保障老人的合法权益,确保他们获得合理的土地流转收益。同时,出台政策鼓励企业开发适合老年人的工作岗位,给予相应补贴和税收优惠,如一些园艺养护、手工制作等轻松岗位,帮助老人实现再就业。
社会力量也应积极参与。公益组织可以开展针对农村老人的帮扶活动,提供生活物资、医疗救助和心理关怀;企业可以通过捐赠、投资农村产业等方式,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媒体要加强宣传,呼吁全社会关注农村花甲老人群体,营造尊老、助老的良好社会氛围。
农村花甲老人曾为社会发展贡献了一生,如今他们在晚年陷入困境,我们不能坐视不管。唯有政府、社会、家庭多方协同,才能帮助他们摆脱生活的阴霾,安享幸福晚年,让社会发展的成果惠及每一个人 ,真正实现社会的公平与和谐。
(文中图片选自网络)
王发国,甘肃古浪县人,县作协会员,网名宁静致远,农民。早年曾有新闻作品在省市级报刊和省人民广播电台刊登播出。近年有文学作品在《古浪文史》《西凉文学》《速读》杂志、《武威日报》天马副刊、《古浪文苑》《浪花》文集收编刊发,意在墨迹中寻求快乐,耕耘中畅叙情怀。不求浓墨写人生,但愿身心常康健。作品散见于多家文学平台和都市头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