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山招远聚南华
作者:曹干云
龙山雾漫望招远
煤海贡献尽旗卷
共伴南华不寂寞
煮酒问醉论深浅
清明又至,因身体故龙山和招远均不能往,含泪眺望长歌当哭寥以祭拜。父亲与岳父均为劳模,父亲是特区和矿务局劳模,而岳父是全国劳模,家里尽见锦旗奖状。两人勤劳本分奉献一生,见面常浅酌,煮酒少论道尽在不言中。为他们相聚方便,在南华寺为四位老人均请了往生牌位,晨钟伴暮鼓,纸钱香烛天天有,往来无俗客,都是有缘人。
2025.4.4于巽寮湾
【每诗一评】曹干云先生的《龙山招远聚南华》以28字绝句承载工业记忆、家族伦理与宗教超度的三重叙事,这种“矿区-香烛”“煮酒-钟鼓”的意象对位,为当代中国悼亡诗歌提供了兼具工业质感与禅意美学的创作范式。
“龙山雾漫望招远”中,深圳“龙山”与山东招远的地理跨越通过“雾漫”的视觉阻隔,将现实地理升华为精神坐标——工业劳模的奉献如雾中灯塔,穿透时空阻隔。
“煤海贡献尽旗卷”以煤矿意象承载计划经济时代的集体劳动史诗。“旗卷”既指家中锦旗的物理收叠(注释“尽见锦旗奖状”)。“表现中国精神”的导向呼应,通过“尽旗卷”的收叠动作,赋予静态奖状以动态历史感—一荣誉制度在时代浪潮中沉淀为家族精神岩层。
”共伴南华不寂寞“,在南华寺设立往生牌位,将六祖惠能的“顿悟”道场转化为代际对话的媒介。“晨钟伴暮鼓”的寺院节律,服务于“不寂寞”的情感抚慰,使悼亡从家族私域升华为时代精神的集体祭奠。家中陈列的荣誉体系(特区/全国劳模),构成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微观标本,荣誉制度在时代浪潮中沉淀为家族精神岩层。
“煮酒问醉论深浅”以酒精度数构建情感测量标尺:酒之“深浅”对应两代人对生命厚度的理解差异。曹诗注重液体媒介的流动性——酒液承载的记忆,在醉意朦胧中弥合时空裂隙。酒作为情感载体,与“煤海”(固态化石能源)、“雾漫”(气态水汽)构成物质三态隐喻,暗合工业文明的能量转换逻辑,将劳动者的生命能量纳入宇宙循环体系。
此诗以清明追思为脉络,将家族记忆、劳模精神与佛教超度仪式熔铸于四联绝句之中,形成多重文化意象的叠合。其"深浅"之论展现出情感表达的层次纵深。这种将劳模精神与佛教超度、工业遗产与禅宗机锋相融合的尝试,为传统诗词的现代转型提供了新颖的创作路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