赶清明节(新韵)
4月3日
蔡典明
随迁乡友逢相问,何日回乡去上坟。
今晚驾车明早到,飘钱化纸拜双亲。
【注】随迁乡友:随儿女到城市居住的同乡友。
简析
这首七绝新韵诗《赶清明节》通过简洁的语言和生动的场景,展现了游子返乡祭祖的急切心情与对亲恩的铭记,同时折射出传统习俗在现代社会的延续与变迁。以下从几个方面进行简析:
1. 主题与情感
诗歌以清明节为背景,聚焦“随迁乡友”这一特殊群体。他们虽已迁居城市,但仍坚守回乡扫墓的传统。诗中“何日回乡去上坟”的询问,既体现了对祖先的追思,也暗含对血脉根源的眷恋。尾句“飘钱化纸拜双亲”通过具象化的祭祀动作,将情感推向高潮,表达了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深切缅怀。
2. 时代特征与对比
“今晚驾车明早到”一句,以现代交通的便捷(驾车返乡)与传统祭祀方式(烧纸钱)形成对比,暗示了传统习俗在快节奏社会中的适应性延续。“随迁乡友”这一群体的设定,反映了城市化进程中人口流动与文化根脉的矛盾统一。
3. 语言与结构
全诗语言质朴,口语化的对话(“何日回乡去上坟”)增强了场景的真实感。四句诗以问答形式推进:前两句铺垫悬念,后两句给出行动与结果,结构紧凑,逻辑清晰。新韵的运用(如“问、坟、亲”押韵)使诗歌朗朗上口,符合现代读者的审美习惯。
4. 社会意义
诗歌通过个体行为,映射出清明节作为文化符号的凝聚力。即使身处异乡,人们仍通过返乡祭祖维系情感纽带,体现了中华文化中“慎终追远”的价值观。同时,“飘钱化纸”的传统方式也引发对现代文明祭祀的思考,具有一定的时代启示性。
总结
此诗以小见大,在平凡的返乡叙事中蕴含深刻的文化内涵,既展现了亲情的永恒,也揭示了传统习俗在当代社会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