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吕志平
一个闲适的周末,我们夫妻二人从解放阁附近的白石桥出发,沿环城绿道向北行进,开启了我们漫步护城河畔的步道之旅。
眼前的解放阁庄严肃穆。在阳光的照耀下,解放阁愈发显得雄伟壮观。我驻足凝望,心中涌起对革命先辈的崇敬之情。
沿护城河和大明湖修建的环城泉水绿道总长6.6公里。道路平坦宽阔,石板或木板铺路,并有护栏防护。每隔不远的地方有石凳供人休息。
两岸的树木种类繁多,花朵五颜六色。鱼儿水中漫舞,游船碧波荡漾。
我们没有走多远,有一处题诗壁引起了我们的注意,上刻明代诗人晏壁为济南七十二名泉题诗。
题诗有《趵突泉》、《金线泉》和《龙门泉》等。如描写趵突泉的诗,“渴马崖前水满川,江心泉迸蕊珠圆。济南七十泉流乳,趵突独称第一 泉。”还有描写金线泉的诗,“水纹浮绿影摇金,倒挽银河百尺深。中有锦鱼三十六,碧波荡漾任浮流。”……
七十二泉在济南存在已久,它们见证了济南城市的发展变迁。诗中通过对泉的描写,也反映出济南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文化传承。
继续向前走,我们看到一架桥,上写“青龙桥”。南侧对联为“泉向石边流出冷,风从花里过来香”;北侧对联为“迎送一色葱翠柳,俯览两重宝蓝天”
相传,解放路南侧造桥时因水势湍急,常有人受伤。这天,上空突然出现一团状似青龙的云,它缓缓而行,似落下烟雾,而此刻水面渐渐平静,从此再也没起波澜。桥梁顺利建成后,人们为了纪念青龙之云,将桥取名“青龙桥”。
在古代,青龙桥是济南城内重要的交通枢纽之一。如今,青龙桥依然保留着一定的交通功能,同时也成为济南城市景观和历史文化的重要承载地。
护城河水悠悠流淌,波光粼粼间,映照出这座古老城市的前世今生,承载着岁月的记忆,也滋养着济南人的日常。
河畔垂柳依依,细长的柳枝随风摇曳,轻拂水面,泛起层层涟漪,像是在与河水低语。阳光透过嫩绿的柳叶,洒下斑驳的光影,在地上交织成一幅灵动的画。空气里弥漫着河水的清新和草木的芬芳,深深吸上一口,仿佛能感受到这座城市的生命气息。
我们来到北护城河段,远远地看到一建筑,走近看清是一座水门与城门结合的建筑——汇波门,只见上面写“汇波楼”,此楼为“悬山歇山重檐”七间城楼式建筑,巍峨壮观。
作为济南城内众泉汇流的泄水口,大明湖水经汇波门流出,进入护城河,最终辗转入小清河,使大明湖“霪雨不涨,久旱不涸”。
元代散曲大家张养浩曾为之作记,并咏《登汇波楼》诗;清朝乾隆皇帝也亲临并留下《登汇波楼》诗篇,众多文人墨客的诗词歌赋为其增添了浓厚的文化底蕴。
沿着西护城河畔的步道一旁,间隔设置着一些亭台楼阁,供人们休闲娱乐。
我们不知不觉来到一面壁刻画前,左侧写“警钟长呜”,右侧写“勿忘国耻”,中间写“1928.5.3”。
1928年4月,日本出兵山东,占领济南。5月3日清晨,开始向中国军民开枪射击。日军还残杀了前来交涉的外交人员,如山东特派蔡公时等。
这一事件激起了中国人民的极大愤怒,使全国人民的反日情绪高涨,推动了全国性的反帝爱国运动的发展。
护城河这条流淌了六百年的碧水,像一条缀满明珠的翠链,将趵突泉、五龙潭、大明湖的灵秀串联成章。
护城河畔的风光,如同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这座古老的城市中,散发着永恒的魅力,吸引着每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前来探寻。
作者简介:
吕志平,男,本科学历,高级英语教师。一九八二年进入山东省德州市临邑县第一中学,从事高中英语教学,现已退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