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明情思(散文)
季志林
清明节即将来临,这是中华民族纪念祖先的传统节日。我的家乡流传的祭祖习俗是清明扫墓,“十月一”送寒衣,除夕请故去的亲人回家过年,“元宵节”给先祖坟头送灯。这些习俗如何形成已无法考证,但世世代代流传至今,寄托着人们对故人的哀思以及对先祖的追念。所以,前两天我便早早回到家乡给先祖、父母及其他亲人扫墓。
我喜欢家乡的春天,此时的田野已是一片碧绿,杏花将谢,桃花盛开,在麦浪的映衬下色泽亮丽,分外妖艳。站在田间地头,只觉阵阵微风拂面,醉人心怀。我离开家乡已有五十多年了,每次回家乡,总感到这个生我养我的地方是那么清新,那个亲切,那么优美,那么令我流连往返。
行过叩拜之礼,按习俗我点燃香烛纸钱,微风趁机撩起缕缕青烟一直向西飘去,我目送着远去的烟痕,心中默默怀念亲人,同时也深切怀念曾经为国防科技事业献出宝贵生命的战友们,他们长眠在遥远的巴丹吉林沙漠,不知此时有人给他们烧纸扫墓么?
我独自站在田野里沉思,亲情难忘,战友情亦难忘,这是令我终生牵肠挂肚的两个群体,不同的是我如今只能遥望军营思念战友。
烈士们长眠的地方叫东风革命烈士陵园,航天城的人们习惯的称其为“九号半”。
戈壁滩茫茫无际没有地名,所以当年的创业者们按建设的时间顺序将各点排为X号,“九号半”就在九号与十号之间。
要奋斗就会有牺牲,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创业历程中,不少同志永远倒在了这片土地上。
走进烈士陵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聂荣臻元帅墓,墓碑上是江泽民同志亲笔题词:“聂荣臻同志永远和我们在一起”。
聂荣臻元帅是我国国防科技事业的主要奠基人之一,曾亲自主持和领导了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创建工作,多次亲临一线指挥尖端武器试验和场区建设,为共和国的国防科技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
1992年5月,93岁高龄的聂帅走完了他为中国人民解放和建设事业浴血奋战的一生。按照聂帅遗愿,家人将他的部分骨灰安放在东风革命烈士陵园,老帅要在这里永远陪伴和他一起为国防科技事业奋斗的将士们。
说来也真有些神奇,那天护送聂帅骨灰的列车刚到车站,随着一声汽笛长鸣,平日雨水少得出奇的戈壁滩突然下起雨来,这场雨让人产生了许多联想,大家都说这是老天在流泪,共和国失去了一位卓越的开国元勋,如今他又回到毕生为之奋斗并付出自己全部心血的戈壁大漠,苍天当哭!
聂帅陵墓两侧,分列着当年为国防科技事业奋斗终生的将军们:孙继先、李福泽、张贻祥、徐 明、石荣屹……还有一批不知疲倦忘我工作直至以身殉职的功勋科学家和高级工程师:胡文全、谢秀玉、潘仁瑾……
这些将军与专家们每个人都是一部传奇,他们的共同点就是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壮丽的国防科技事业。如今长眠戈壁,看着一枚枚导弹直刺苍穹,一颗颗卫星遨游太空,载人飞船上天,探月工程成功……中国航天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如果他们在天有灵,理当笑慰平生!
聂帅身后,700多座墓碑排列成整齐的军阵寂然伫立,仿佛一队队整装待发的勇士,只等老帅一声令下,随时奔赴各自的岗位。他们中间,有军官也有士兵,还有不穿军装的军队在编职工。据统计,这些烈士牺牲或病故时的平均年龄只有27岁。这是一个多么震撼人心的年龄,27岁,对一个年轻人来讲,应该是青春绽放的时期,他们本可以和同龄人一样上学工作成家,他们本应有一个快乐的人生,更应有自己对人生的梦想和追求,甚至有机会去实现自己的梦想。他们的父母当年曾经眼巴巴的盼望着与儿子团聚,他们的家人或许把生活的希望完全寄托在了他们身上。然而,他们却义无反顾的献身于国防科技事业,难以尽到为人子、为人夫、为人父的所有责任。
站在烈士陵园中,你才能深刻感悟到:自古忠孝两难全!烈士们用自己鲜活的生命诠释了为国尽忠的全部内涵。
为国尽忠乃为大孝!
而这座军阵中,包括了我所在的铁路管理处官兵职工70多人,当年,我曾经含着热泪为其中一部分战友默默送行!
铁路管理处牺牲人员中,有9名原铁道兵十师官兵甚至连姓名都没有留下。当年,他们参加清绿铁路铺设工程时壮烈牺牲,安葬在酒泉市下河清乡,该乡农民王晋桓义务守护烈士墓28年,每逢春节清明他都要去扫墓烧纸祭奠烈士英魂,28年从未间断。2014年10月,发射中心将烈士遗骸迁入东风革命烈士陵园,烈士们终于回家了!但由于年代太久,原墓碑残缺,已无法确认烈士姓名,墓碑上只能刻上四个大字:烈士之墓。
这里也长眠着同我一起入伍的战友常耀明,他和我是同乡,新兵训练时同班,提干后曾任排长,连长、营教导员、场区公安局副局长,工作作风泼辣,处事果断,是一个有能力,有魄力,善谋事,会干事的优秀军官,正当他竭尽全力忘我工作之时,病魔却悄悄地侵入了他的身体。
当时他的老母亲尚在部队,常耀明需入住兰州军区总医院治疗,老人也一同前往。此时我和几位战友商量应该把老人送回家乡,为了不让老人伤心,我们只能隐瞒实情,对老人说耀明在医院住一段时间就会好。深明大义的老人其实已经明白今后可能会发生什么,她强压心中的悲痛与儿子做最后诀别,白发人送黑发人,这种生离死别的情景让在场的每一位战友忍不住泪如泉涌。
这就是新时期的中国军人,从元帅到士兵,他们用生命履行了“死在戈壁滩,埋在青山头”的庄严誓言!
转业之后,我曾回部队数次,每次都要去“九号半”瞻仰革命烈士陵园。毕竟我们还活着,应该再去看一看老首长老战友,如此我的内心才能得到一丝宽慰。而且,我觉得只有面对那庄严肃穆的军阵,才能深刻感悟什么叫事业崇高,人民至上,才能深刻体会人生的价值和生命的意义。
如今许多人经常抱怨工资低,待遇差,动不动就和收入高的人攀比,比来比去比了一肚子失落感。依我看关键在于和谁比,如果和我那些为祖国献身的战友们相比,你会感到金钱地位显得那么的寡淡如水,荣耀名利显得那么的苍白低俗,而任何个人私欲更显得极其可卑可鄙。
由此我突然联想起清明节为什么能穿越时空传承至今?清明本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一年农耕活动的起始。从上古时起,人们在春耕之时同时春祭,纪念先祖祈求风调雨顺,直到唐代及以后才逐渐演变成千年传统节日,其内涵为“慎终追远”,缅怀祖先,传承孝道。
中华民族文化博大精深,清明节之所以被冠以“清明”二字,我理解大概是先贤们在提醒后人须“清白做人,清醒做事”,形成“清正之世,清廉之风”,而要达到这一境界,必须“明事、明理、明典、明法”,如此才能实现社会清明的崇高境界。
总之,清明祭祖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情感,更体现出中华民族发愤图强的伟大精神,清明这一天,无论人们身处何方,都会通过各种方式表达对亲人的深深眷恋,它不仅是对先人及先烈们的缅怀和敬仰,也展现了中华儿女深厚的家国情怀,在新的历史时期,这种情怀必定能化作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大动力,激励亿万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努力奋斗!
2025年4月3日于咸阳渭滨苑
作者简介:季志林,陕西省咸阳市农业农村局退休干部。《世界文学》优秀签约作家。
北京中宣盛世国际书画院研究员;
北京润墨斋书画院高级院士;
陕西省书法家协会会员;
陕西书画艺术研究院研究员;
陕西省咸阳市作家协会会员。
中国散文学会会员。
著有长篇纪实文学《大漠生命线》,
其军旅小说,诗歌,散文,书法作品多次获奖。
﹌﹌﹌﹌﹌﹌﹌﹌﹌﹌﹌﹌﹌﹌﹌﹌
纸刊投稿邮箱:
942251831@qq.com
bailu6698@163.com
纸刊投稿、订阅微信: mengjian20002012
征稿体裁:现代诗、散文诗、散文、诗歌评论、古诗词赋、报告文学、闪小说、中短篇小说 
扫码添加主编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