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佩萱
又是一年清明节。回忆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我上小学的时候,每年清明节学校会组织到烈士陵园扫墓,由于路途较远且需步行,所以低年级的同学不能去,只有三年级以上才可以去。恰时三年级开设作文课,扫墓回来要完成一篇作文。从村里到凤凰山大约六公里,来回就是十几公里,这对三年级的孩子来说是一个不小的考验。即便这样,盼望清明节的心情一点都不比盼过年差。
清明节的早上,天刚蒙蒙亮,大概五点左右就要到学校集合,带上母亲精心烙制的糖火烧和煮鸡蛋以及水,在操场上以班级为单位排好队形,由高年级男生打着校旗,校长及各班班主任带队,三个年级一百多人的队伍浩浩荡荡就出发了。同学们个个像出笼的小鸟,一路步履轻盈,没感觉有多累。
我们排着整齐的队伍走在当时的土路上,一路唱着红色歌曲,喊着口号。大约八九点钟,风尘仆仆地到达烈士陵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大牌坊,上额镌刻“烈士陵园”四个大字,两侧圆柱上刻有对联,上联是“奠革命事业基石永垂英明昭后世”,下联是“走社会主义道路面临奇迹怀前人”。上额背面的横联是“杀敌救国浩气与山河并壮,革命捐躯英灵同日月常昭”。我们进入园区,这时已有好多学校和单位的人员进入广场,人山人海,悼念大会开始。首先政府领导讲话,随后各界代表讲话,会议结束后开始瞻仰烈士墓。烈士墓周围有迎春松柏相伴,把陵墓映衬得更加庄严肃穆。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三五成群一排排一行行地瞻仰着烈士的墓碑,有的写有名字,有的没有名字,只写“革命烈士之墓”。其中有一座修建特殊的烈士墓,和其他烈士墓相比显得高大,凑近仔细看墓碑介绍,得知是时任黄县副县长兼公安局局长于耀光烈士。他是1947年9月30日在诸由后祚杨一次战斗中被敌人包围,在击毙了几个敌人之后,终因寡不敌众,身中数弹壮烈牺牲。
在烈士墓前,我们举手宣誓:“立志发扬革命传统,继承先烈遗志,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不辜负党和人民对我们的培养,学习先烈为革命不惜抛头颅洒热血的献身精神,誓做革命事业接班人。”宣誓完毕,老师让自由活动,我们抓紧时间吃午饭。同学们带的饭都差不多,基本上都是平时家里舍不得吃的面食鸡蛋等。吃罢玩罢,告别先烈,集合返程,结束了一年一度的清明节扫墓。虽然很疲惫,但这样有意义的活动一年就一次,同学们还是挺心满意足的,既瞻仰了烈士墓,又放飞了心情,远足踏青带来的快乐心情能持续好几天。
前几年的清明节,我八十多岁的堂姨从北京回来,要去烈士陵园看看有没有她四哥李树俊烈士的信息。于是我们驱车来到了凤凰山。此时的烈士陵园经过重修扩建,环境大有改观,地面已硬化,整个园区清洁卫生,绿树成荫,鸟语花香。
我们来到高大雄伟的“英名墙”下,黑色的理石墙面泛着光,上面密密麻麻刻着3000多个名字,这些烈士都是龙口籍贯,牺牲在外地,没找到遗骸。我们使劲地仰着头从一边排着找,找了好一阵才找到李树俊的名字,这时堂姨抑制不住难过的心情,痛哭失声,我们赶紧摆放好花篮及祭品,对着英名墙三鞠躬。安抚好堂姨,我们稍作休息,在周围转了转,堂姨向我讲述了有关烈士光荣而短暂的一生。她说烈士牺牲时只有18岁,家里为了寻找烈士遗骸费尽周折,失去音信十年后才等来一纸烈士证明。堂姨还写过寻找烈士遗骸的诉求信给媒体,结果也是杳无音信。
回来之后,堂姨把她写的诉求信给我发来,我看后很是感动。现把它摘录下来以飨读者:
“寻找李树俊烈士遗骨
李树俊烈士,男,1928年出生,身高约1米80,体重约130斤,参军前身体健康相貌英俊。出生地:山东省黄县城关遇家村。1945年8月参军入伍。生前在华东野战军9纵27师80团3营9连任排长,1947年2月在山东即墨战斗中光荣牺牲。(以上出自鲁烈字031662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颁发的革命烈士证明书)
诉求:因我四哥李树俊烈士没有后代,我代表逝去的父母和兄长向政府申请寻找李树俊烈士的遗骨,并希望能安住(葬)在黄县烈士陵园内。
我叫李正怡,是李树俊烈士的妹妹,今年八十五(85)岁,现住北京市朝阳区××街道××园,童年时代和四哥一起长大。尤为清楚地记得1946年秋天的一天,四哥突然出现在村头,他身穿解放军军装,和另一名战士骑着马,威风凛凛地向家里走来,他们把马拴在了家门口的槐树上,母亲别提有多高兴了,连忙给他们做吃的,热腾腾的面条一会儿就吃完了,家里的凳子还没焐热就又起身要走,父母给他们准备了大葱大蒜还有其他东西放在马背上。我们送别四哥,目送他们走了很远。那年我九岁,以为这只不过是个平常的离别,却不承想是永别。
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后,父母一直盼着他们四儿子的消息,父亲多次去县政府民政局询问。十年过去了,全家终于等来了消息,是一张烈士证书和光荣烈军属的牌子。同年的清明节,母亲带着哥哥弟弟去祖坟祭拜,想起英年早逝的四哥,都忍不住失声痛哭。四哥,你安息吧,我们永远怀念你。”
是啊,敬爱的先烈们,你们带着无悔的笑容,用鲜血铸就共和国的历史丰碑,用生命谱写悲壮的千古绝唱,青山为您肃立,绿水为您长歌,您的精神永驻,您的英魂长存!
作者简介:
王佩萱,退休医生。
